分享

胡盼:苦在根的苦 根是苦的根———读《活着》之人物苦根

 彳亍的浪漫 2022-02-05

这是一个如名字一般的人,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为之,有的时候小说是比很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能想到的现实更残酷。小说《活着》中的人物“苦根”便是这一类。

他有和他的舅舅徐有庆一样的命运,还没来得及庆祝自己的生活便早早地离开了生活,离开了这个世界。对比之,徐有庆活了十三年,苦根七年;徐有庆有自己喜爱并得到两次却又失去的羊,苦根啥也没有;徐有庆有经历过失去姐姐又失而复得的痛苦和欢喜,苦根只有失去,接连不断地失去;徐有庆有五年学校生活,苦根没有;徐有庆有个完整的家,有爸爸妈妈姐姐,苦根没有;徐有庆离开时家人都在,苦根没有……这种生活的来不及比徐有庆的生活更糟,细品之下更让人能深刻理解活着的意义。

胡盼:有一种生活叫没来得及庆祝———读余华《活着》人物之徐有庆

(点击链接可读对徐有庆的理解)

需要梳理一下苦根短暂的一生。

他还未出生时,他妈妈凤霞(因小时候得了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的主人公福贵的女儿)难产,在抉择时其父万二喜(早年就失去父母的孤儿,还是个偏头,靠搬运为生的城里人,后在搬运时被砸死)选择了保大不保小,即他选择留下凤霞。

可命运总是捉弄人,在凤霞产下苦根(那时还没有这个名字),医生说都保下了短暂的欢喜后,其母亲大出血而死,其父哭喊着“我要大的可是你给我一个小的”,就这样苦根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几乎是可以看作没有妈妈的孩子苦日子就这样开始了。他母亲(已经死了)回家的夜晚是下着大雪的,全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而他呢?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医院里,那可是他妈妈和舅舅都惨死的地方,是其外公一辈子都不愿提及的地方。在安排好其母的后事后其父才来到医院把他接回了家。因为这样的特殊经历,他被唤作“苦根”。

那以后,父亲就背着他干活(其实就是在挣命),小小的还在襁褓里的他便知道用哭声的长短区别尿了和饿了,意在告诉其父亲他懂事,能理解父亲生活的艰辛。

三岁时,他知道了家,知道了自己有爸爸和外公。可刚刚能说话的他还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其父亲便惨死在挣命途中,临死前那一声最大声的叫喊对于苦根来说只是需要应答一下便没了下文。然后,在他想找爸爸时就再也找不到了,从此他只能和外公相依为命了。

可是,外公老了,几乎没有能力养活他了。那又怎样呢?这就是他的命。

七岁时的那天,他跟外公说自己头疼,外公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给他找来了红糖做红糖姜水,在其外公为他留下一锅的豆子而继续去挣命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苦根死了,死时嘴里还有两颗未嚼碎的豆。或许是因为太穷没有吃的了,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总之,不管怎么样,他——苦根,是死了。

这就是他短暂的一生,七年的时光。

他经历了先失去母亲又失去父亲的时光,但他不知道痛苦。待他稍微知道一点并能明白的时候却把自己也失去了。

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和舅舅徐有庆一比,就更残酷了。本来徐有庆在小说《活着》中就是一个极其悲情的人物,竟然还有比他更悲情的亲人。只是两人从未有过交集。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能让活着的所有人都感觉到痛苦的是:把人的一生最痛苦的事全放在一个啥也没经历过且啥也不懂的孩子身上,把他无力承受的苦难都放在他的肩上让他承担,到最后只能有对他来说最坏的结果。

这是小说情节的安排,更是命运对苦根的安排。

越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就越能突出体现生命的意义。

从苦根这个人物的一生来说,再一次验证了作者余华所说的活着的意义:

人,为什么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余华

这也是艺术表现中的以小见大的手法,用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孩子的命运来映证整部小说的主题。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没给人看”。不错的,对于《活着》来说,苦根这个形象本应该是最美好的了。他算是其母亲凤霞的遗腹子,是其父亲(孤儿)的唯一血脉,是其外公(主人公福贵)还健在的唯一亲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寄托了所有生活希望的人,一个刚刚好的生命,一个孩子就那样被无情的死去了,这是最大的悲苦,是比任何悲剧都悲苦的悲剧。

生活,是平凡的,是平常的,是充满希望的。可是在平常的平凡的生活中让你失去了本该有的希望,生活好似就真的没有意义了。

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啊!苦根对于福贵来说只是他生活里的一个过客,苦根的一生可以说是福贵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对福贵的惩罚,更可以说是让福贵更好地领悟活着的意义,继而为更多的读者展示。

只是,苦了苦根。

仅此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