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薏苡附子败酱散不仅治疗阑尾炎,还治皮肤病

 经方人生 2022-02-05

没术语,无黑话,简单说明《伤寒论》

学中医,用中医,为家人建起健康防线

关注「达叔聊伤寒论」

图片

每个方剂我会选取 3、4 个甚至更多的案例来分享,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不同医生在面对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方式,虽然《伤寒论》所讲述的是一个确定的组方和剂量,但是在具体病例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药量,以及加减中药类型。这也能说明中医是灵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掌握方法论是第一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加减是第二步。

周连三医案: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张某某,男,23 岁。腹痛一天,发热呕吐,继则腹痛转入右下腹,经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先后用抗菌素等药物治疗,疼痛持续不解,且发热呕吐。患者不愿手术而求治于周师。证见面色青黄,神色困惫,右少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如掌大,畏寒发热,剧痛时四肢冰冷,舌黄有津,脉滑数。体温 38.7 C,血中白细胞 20000/ 立方毫米。此属寒湿邪结化热,治宜温阳祛湿清热。

方用薏米 90 克,炮附子 30 克(先煎),败酱草 30 克。嘱其浓煎顿服。4 剂后疼痛大减,呕吐止,体温正常,白细胞下降为 13000/ 立方毫米。续服上方 6 剂,白细胞总数 10000/ 立方毫米,仅在右小腹下包块不消。再服上方 20 余剂,包块消失而愈。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5):5】

阴阳:脉滑散是阳脉;

表里:腹痛、压痛明显,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这都是病在里;

寒热:畏寒发热,剧痛时四肢冰冷,发热是炎症反应,但人的感受是怕冷的,所以是以寒为主;

虚实:化脓性阑尾炎,包块如掌大,这是以实为主的。

从证上看,肠痈是病人的主诉,并且是以寒为主的肠痈,就应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这里用了汤剂,并且浓煎一次性服用,这是中医急救的做法。4 剂后疼痛大减,这里没有说明排便的情况,但应该会有通过排便来排出痈脓的情况,6 剂后只剩下一个小包块,再服 20 剂,全部包块消失,这就算是除了病根。

一般肠痈会出现在饮食比较油腻的情况下,但也不排除消化功能弱,食物在肠道积累过多,腐败后产生的肠痈。

图片

于慎中医案:癌积(卵巢囊肿)

马某某,女,39 岁,1990 年 12 月 2 日初诊。主诉右下腹肿块,小腹坠痛 2 月余。患者曾有慢性盆腔炎病史,近 2 年来小腹部胀痛,月经前期腰酸,经期延长,白带增多。今年 9 月发现右侧下腹部有拳头大小肿物,伴隐痛,下坠感,按压轻痛,近一个月阴道出血 2 次,量少,有血块,小腹坠痛加重。在我院妇科检查:下腹部轻压痛,右下腹部可触及 9×7 厘米大小的肿物,活动差,质软,表面光滑,轻压痛。B 超检查示,右侧卵巢区域,可见 10×7 厘米大小的液性回声反射区域,边界清,明显壁包膜。临床诊断为右侧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建议消炎治疗后手术切除囊肿,患者不愿手术,遂转中医治疗。

患者面白少泽,身倦乏力,胃纳不佳,小腹坠胀,疼痛,喜暖畏凉,白带多,清稀,小便清,大便正常,腹部濡软,舌质淡,苔白薄腻,脉沉紧。

处方:淡附片 12 克,薏苡仁 30 克,败酱草 15 克。

上方服 6 剂后,小腹坠胀明显减轻,白带量减少,胃纳好转。继服上方 12 剂,12 月 24 日妇科复查,右下腹肿块缩小,大小约 6×4 厘米,质软,压痛不明显,原方再服 18 剂。妇科检查:右下腹肿块消失,B 超复查未见异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山西中医 1994,(2):2】

阴阳:脉沉紧是阳脉,沉提示病在里,紧还提示有寒;

表里:小腹坠胀,疼痛,提示病在里;

寒热:面白少泽,喜暖畏凉,提示是以寒为主;

虚实:卵巢囊肿,小腹坠胀,这是以实为主的。

这个病例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已经不是肠道的范围了,而是子宫的范畴,一般这种情况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这类药物,病人也有月经期长,有血块的情况发生,但是这里用了薏苡附子败酱散,也许用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也可以解决问题,但这里无法验证,病人小腹坠胀、下腹部压痛更明显,出血并不是主诉,这种情况下就更偏向于肠痈的证,痈脓同样也会导致瘀血,因为腐败物质有一定的腐蚀性,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口和出血。

图片

赵明锐医案:肌肤甲错 

翟某某,女,19 岁。于八、九岁以来即出现四肢及肩背部皮肤甲错,甲错部分呈盘状型,痒甚。每到夏天则基本消失,逢冬又发作,数年来一直如此,1973 年求治,细审其症状,患处皮肤异常粗糙,如鱼鳞形状,但与癣有明显区别,其他全身皮肤虽不似患处粗糙,但也是干燥,枯涩不润。考虑以仲景所启示的内有瘀血,外失濡养所致之肌肤甲错,遂投以薏苡附子败酱汤:

薏苡仁 60 克,熟附子 9 克,败酱草 30 克。

连服 20 余剂后,不仅患处的皮肤改善,搔痒消,就连全身皮肤也改变了原来的那种枯涩不润状态,三年来未发作。到第四年诸证复发如前,又投以上方加减 20 余剂,痊愈,以后观察数年未见复发。

《经方发挥》

阴阳:这个病案没有讲脉象,暂时不管;

表里:主诉是肌肤甲错,伤寒论中提到肌肤甲错的原因一个是瘀血,一个是肠痈,都属于病在里;

寒热:肌肤甲错夏天基本消失而冬天发作,夏天人容易出汗,冬天津液都回到体内,可以推断为偏寒一些,但不是很明显

虚实:不论是瘀血还是肠痈,都偏实,冬夏的差别,说明病人虚实并不太明显,受外界影响更大。

这个案例记录的比较简单,可能是在接诊时也没有拿到更多的信息,例如大小便的情况,对腹部的触诊和脉诊都没有详细记录。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夏天人容易出汗,所以皮肤容易得到津液的滋养,冬天津液都向内收藏,皮肤就不容易得到津液的滋养,但正常人冬夏的皮肤不会有案例中那么大的差距,所以一定是病人体内有瘀堵在牵扯津液,人体表里的津液分配不均加剧,导致皮肤不能得到滋养而产生了肌肤甲错。

既然判断出是有瘀堵,怎么判断是淤血还是肠痈呢?临床时我们可以通过触诊来看腹部是否有包块,是否有按压痛,再看舌苔是否有瘀血点,舌下静脉是否发黑变粗,这些证都可以辅助我们判断是肠痈还是瘀血,这里没有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从结果反推。

医生用了薏苡附子败酱散改汤剂,20 多剂就改变了全身皮肤的状态,说明判断是准确的,有肠痈,肠痈也会导致部分出血或瘀血,所以解决了肠痈问题,也就解决了皮肤得不到津液滋养的问题。

中医看病主要是看人,看一个人整体气血能量津液的分配、运行的是否充沛和流畅,哪里出现了问题就解决哪里,从整体到一个点,通过解决一个点的问题,恢复整体气血能量的运转。

新注册了微信视频号,我会把讲线下课时录的视频慢慢更新到这个号上

已经更新了一部分,基本能保持每天一段

麻烦大家点开视频,在视频页面里关注、点赞、转发哈,谢谢大家!

关注「达叔聊伤寒论」

为家人建起第一道健康屏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