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阳蓄水证相关证之 茯苓甘草汤证

 经方人生 2022-02-05

证治条文:73、356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解说】

本证为胃阳不足,水停心下胃脘。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心下悸”,治当以温胃散水为法,故本方生姜剂量一定要大,既能温胃散寒,又可通气化饮,合苓、桂以助通阳化气之功。

----摘自《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73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一段更简单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是伤寒,无汗的伤寒证,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面烦渴、还是有小便不利,还得用这个(五苓散)。“五苓散主之”就让你看前面(的详细阐释),这个书就是这样(前详后简)。假设要没有这些话(前面的详细阐释),就是“伤寒,汗出而渴,就用五苓散”是错的。尤其底下这句话,不渴了,那么就喝茯苓甘草汤了,就更错了,不可理解了。

主要这一段(把)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单就这两个方剂而言,是渴与不渴的关系。五苓散证得根据前面的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散。那么上证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是这么个意思。

茯苓甘草汤,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加茯苓,加生姜。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版本的条文)二两是错的,在《玉函经》就是三两,最少得搁三两,因为这个方剂在厥阴篇里头还有这么一段,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茯苓甘草汤,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这是什么意思呢?看药物组成就看出来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水气冲逆,水合“气冲的气”往上,逆满心下而心下悸,心下就是指胃口这块。水和气都往上来,甚至于人要呕的,所以他心下悸。这个(心下悸等)在这段都没明说,这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说明)五苓散与茯甘草汤的鉴别点就是渴与不渴的问题。我们用这个方剂(茯苓甘草汤),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错的,(茯苓甘草汤)主要得心下悸,气冲、心下悸,或者有呕逆,方中有生姜嘛,而小便不利,也得有小便不利,我们才能用茯甘草汤。不渴,(所以,茯苓甘草汤)不但没有猪苓,同时利尿的作用较五苓散差多了,它影响不到消渴的那种程度上。

茯苓甘草汤这个方剂也很常用,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引起的)失眠,这个方剂也挺好使。这个方剂加上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挺好使。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又有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你用这个药(茯苓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搁12克,每一样搁12克,很好使。茯苓可以加重,要是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4两,4两就是12克,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症状用的(量)相当多。

这两个方剂的比较,(除了不渴)其他都类似五苓散证,五苓散也有心下悸呀,也有茯苓嘛。五苓散治同时消渴,这个(茯苓甘草汤)不渴。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也指着太阳伤塞。“厥”是四肢厥冷,所以这四肢厥冷是一个证候啊,你要细辨。“心下悸”这是有水之证候。《金匮》上有,在痰饮篇里头,所以人“饮水多,那么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所以胃要停饮,水在这块儿多,非心下悸不可,跳;那么水少呢?短气。所以咱们遇着“短气”不一定就得补,(很有可能)那是有水,也短气。这就得整个辨证了。

那么这一个“厥而心下悸”,肯定这里头有水,哪里有水?胃有水。所以先制水,“宜先制水”。用什么药呢?偏于治心下悸的药,又得祛水,他用茯苓甘草汤。你看看茯苓甘草汤这个方药,它以桂枝甘草为基础的,桂枝甘草汤咱们在太阳篇里头讲过了,(第64条)“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它是治气上冲,气往上冲逆,如果再有其他的问题,心下跳得非常凶,桂枝甘草汤也治心下悸呀!又有水,他搁茯苓,水在胃,他搁生姜。生姜,是个健胃的药,那么当然这个病也有呕逆的现象,他没说,仲景这个(侧重于)把主要症状说了,只是说个“心下悸”,可有可无的症状他就不说了。

据这个方剂(茯苓甘草汤)这四味药上说,应该有呕,“气冲欲呕,心下悸”,因为水整个儿在胃里头呢。所以在这一个(条文),如果我们遇着这个“伤寒四肢厥”,要有“心下悸”的话,这个“心下悸”底下应该有个“者”字儿,《玉函经》就有个“者”字,也就是“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我们应该添个“者”字,因为有个“者”字,语气才完足。那么这一类的厥,也不是热厥,也不是寒厥,就是有水,“当先制水”。用什么药呢?用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呀,然后再治厥。虽然是说然后再治厥,也就是制水就所以治厥,不是然后再治厥了。

假设不这么治的话,那么“水渍入胃”,水老在胃里头泡着,必作利也,不但厥而且马上就是既厥又利,病就是深入了。所以别等他作利,你就用获苓甘草汤,不但水能治,厥也必治啊。这言外之意就是啊,他这书上没这么说。

我们遇着这个方证,也就会用药了。如果胃有停水,停水就得祛水,当然就得用祛水利尿的药了。药的配伍,要是胃有水,你要配合生姜,胃有水准要用的。那么冲逆得厉害,到心下悸,你配合桂枝甘草汤。所以这个地方对这药物的配伍,也得在这上慢慢来认识。我们在临床上怎么加减呐?根据古人这个方子,你看他怎么用药?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会了。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膀胱蓄水胃脘停水证治之不同。

“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之证,治应以五苓散。若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因其无关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以安心下之悸。与第356条所载的茯苓甘草汤证合参,可知有“心下悸”。临床推按此类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组成,与前述苓桂术甘汤仅白术一药之差,但其主治却有所不同。茯苓甘草汤证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伸,故以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证为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本方用生姜意在温胃通阳以散水邪,用时应注意生姜剂量,一般以12g至15g为宜。由于胃脘停水不易速消,故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方药交替服用,才可使疗效提高并得以巩固。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这一条论述水停心下而致厥的证治。

“伤寒”,就是这个病从伤寒来的。“厥”’,就是手足厥冷,同时有“心下悸”,心下就是胃的上面悸动,是水饮停留胃中所致。茯苓甘草汤在太阳病篇出现过,现在更要说其本质的证候表现了。胃里有水,水气相搏,所以作悸。悸者筑筑惕惕,惕者欲捣也,就像有东西打击。胃阳被水饮之邪所阻碍不能达于手足,故手足发凉。邪在胸之下,偏于下。既有水邪,也有阴寒,所以和瓜蒂散证还有些不同,瓜蒂散证完全是实邪,实邪凝滞,胸阳不达茯苓甘草汤证虽然也有水邪,也是阻碍阳气,但是还有阴寒,阳气偏于虚衰的问题。

有寒也有水,怎么治?是先用四逆汤扶阳以消阴,还是先用茯苓甘草汤治水饮的心下之悸?这有一个程式的问题,一个是有寒厥,一个是有水饮。张仲景告诉我们应当先治水,不应当先治寒,当服茯苓甘草汤来治水,为什么先要治水?是“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水虽然是标,阳虚是本,但是水不去则下利,下利既伤阳也伤阴,阳气就会更虚,所以先治水邪。先治水就用茯苓甘草汤,水治好了,“却治其厥”,然后再用温热之药治其寒厥。也有的注家认为吃茯苓甘草汤,厥好了,心下悸也好了,不必用另外的方子治其厥,这和原文精神不大符合。

这两条合起来看,一个是胸中实,一个是胃中有饮。胸中实是阻遏阳气不达于四肢,所以吐以后就好了。胃中有水还有厥寒的问题,比较复杂,既有阳虚之厥,也有胃中之水,要先治其水后治其厥。病都是互相影响的,水饮对于厥冷也是有影响的,因为水也是寒,水寒之邪也是阻碍阳气的,所以得把水饮去了,不但是预防下利,对手足厥逆也有好处。

--------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我们看,茯苓甘草汤证和五苓散证的主要区别点在哪里呢?从病位上,茯苓甘草汤证是水停于胃,中焦;而五苓散证呢?是水停于膀胱,下焦。所以停于中焦,口不渴,小便利;停于下焦呢?既有气化上不去水而口渴,又有小便不利,就是五苓散证。另外茯苓甘草汤证的一个重要的主症是心下悸,但是有没有四肢厥冷,在临床上不一定,如果水停得过重了,影响了中阳的分布,可以出现四肢厥冷,一切以临床具体表现而论。

----摘自陈明老师的《伤寒论讲堂实录》

【运用】

心下悸

刘渡舟医案:阎某,男,26岁。患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悸动。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问其饮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少津,脉象弦。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证。若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故心下悸动随之减轻。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

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药服3剂,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再进3剂,诸症得安。自此之后,未再复发。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4]

按语

胃中停饮一证,临床可见有心下悸动,四肢不温,或见下利,舌苔水滑,脉象滑或弦。本案脉证,主胃中停饮无疑,根据仲景治水之法,处以茯甘草汤温胃化饮获效。本方生姜剂量宜大,病重者亦可改用生姜汁冲服。

----摘自《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