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寒证之 吴茱萸汤

 了然3z5ctoaa2w 2022-02-05

证治条文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六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个病很多了,“干呕”就是不吐食,但是只吐涎沫,涎沫就是胃有停水,所吐这个不过是涎沫而已,也是水了。

“头痛者”,水气往上来,冲逆才呕吐涎沫呢,是水的上冲都影响脑袋,脑袋痛,脑袋晕,这里没说头晕,

我就根据这个(水气上冲导致头痛、头晕),我治头晕常用吴茱萸汤。不一定吐涎沫,我们问病人,口水多,这也是寒饮往上漾的表现;或者是胃痛,胃虚停饮,水究竟是在胃,用吴茱萸汤都好使,如临床上美尼尔氏综合征,只要是晕的动也不敢动,一动就要吐,那肯定是吴茱萸汤,这个方子是最常用的。

吴茱萸这个药,它祛水往上冲逆,是最有效不过的,这个药不过是热一些,由于祛水的药都得用热药,像干姜、生姜全是热性药,有胃水逆,都由于胃虚。另外搁人参、大枣、生姜,吴茱萸配合生姜。生姜的量挺大,为了治呕祛水。人参、大枣是健胃补虚。胃要是不虚,就不停水。所以胃虚,水自然就往上上。

咱们讲甘草泻心汤不也讲过有“心下痞硬”,这一个方子(吴茱萸汤)也有“心下痞硬”,有人参嘛,人参三两。这个书上他是没写出来(心下痞硬),因为它不是一个主要证候。甘草泻心汤有(心下痞硬),是因为汗下太厉害了,客气动膈。胃虚了。“客气”所指的多了,一方面邪热的客气,一方面水也往上来。这时候胃的这个部位按着“心下痞硬”,痞硬里头净些坏东西,净是客邪、水气,不是真正胃里头有实,就是有些水气或者热邪而心下痞硬。那正是用人参的主要证候。胃虚才有的情形。

咱们讲阳明篇不是有这么一段,(第205条)大意为“心下痞硬者不可下之,下之利不止者死”,那个就指着是人参证,那根本指的是理中汤证,理中汤证就有心下痞硬,需要健胃补虚,你再“下”则利遂不止,那人是不可救了。如果幸而利止,还可以救。所以他说“利止者愈”。

所以在临床上遇到心下痞硬,心下痞硬有实有虚,不是净虚。真正的像大承气汤证,那这个硬,拒按。(很多)注家都没这么讲,就我方才说阳明篇的那个条文,他(注家)说大承气汤腹泻,不泻心下,心下实不能够用大承气汤,(若用)就要下利不止。(我认为这种注解)这是胡说。究其实(205条的心下痞硬为)真虚。

那么(本条)这一段呢?由于胃虚才停水,一方面祛水用吴茱萸、生姜,也止呕;一方面也固其根本,胃要不恢复,你只祛水也没用。(若只)祛水,由于胃虚,水还来。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下其寒水,同时用人参、大枣补益胃气,这个方子的意思是这个。这个方子很常用,这个病也很常见。

--------摘自《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两条是作对比的。一个是寒性的,一个是热性的;一个是在厥阴,一个是在少阳。

“干呕,吐涎沫”,干呕就是没吐出食物了,不吐食叫干呕。那么干呕能是一点儿东西没有吗?他也吐一点儿,吐的是什么?不吐食,而吐一些涎沫。涎沫不是食物,涎沫就是水,水液的那种东西就叫涎沫。同时还头痛,是典型的头顶痛。干呕吐涎沫,头顶痛者,是吴茱萸汤的典型症状。

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中见于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见于阳明病变,“食谷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其次就是“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这一条是见于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前讲这个吴茱萸时,我们就强调了一个问题,吴茱萸汤亦治吐,亦治下利。吐利,但是它以呕吐为主,为什么要提到这样的一个论点?就是在厥阴篇上就说干呕吐涎沫,就不谈下利了,阳明篇说食谷欲呕者,也是讲呕。因此,吴茱萸汤在少阴病篇是治吐利的,但是以吐为主,那么理中丸、理中汤治吐也治下利,它是以治下利为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这是足厥阴的肝寒,肝的阴寒之邪逼迫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有邪,要影响到脾胃。胃气一上逆,就吐涎沫。脏寒就容易生水,脏热就容易动风,这是阴阳、寒热变化的趋势。厥阴之邪的寒逆,它要吐涎沫,涎沫是水饮,也是一个水液。不但是吐涎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临床你要看到吴茱萸汤证,这个人还总是干呕,总有涎沫,吐之不完,你要拿一个痰桶,一会儿吐一大堆,有的就像鸡蛋清。吐涎沫,同时头还痛,有的时候头不但痛,还有点发晕。脉一般都是弦缓,弦迟,那么用“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影响胃气上逆的呕吐,吐涎沫而头痛者,非常有效。我就根据这个道理,看了几个病。有个姓严的地质工作者,被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每天夜晚十一点到十二点钟,先开始发冷,就像发疟疾,胃口就痛得很厉害,然后就吐。县医院建议动手术,他不太乐意,就到我们那儿去看病。我一看他脉弦而迟,舌质也淡,舌苔有些水滑,吐涎沫,这是吴茱萸汤证。就给他开了吴茱萸汤,吃了就好了。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如果也呕吐,但是发热,甚至有低热不退的,这就是阳证了。在太阳病篇就讲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证有发热,“呕而发热”,包括低热不退的。在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病人,尤其是妇女同志。恶心,口苦,发热顶多38℃,总恶心,脉弦出于寸口,像一条线,直上直下,好生闲气,胸满,打咯,小柴胡汤可好使了。“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肝和胆相表里,出现少阳证了,少阳阳证就有发热,相火郁了,所以就发热。要恶寒的,夜里恶寒的,头痛吐涎沫的,那个是吴茱萸汤证;要口苦,喜呕,胸胁苦闷,还有低热,发烧不退,那个是小柴胡汤证。一个是阴证,一个是阳证;一个是寒证,一个就带有热象。同时,在厥阴篇中提出小柴胡汤了,就说明了肝胆表里的问题。肝与胆是一个表里的关系的问题。实,实在少阳;虚,虚在厥阴。

--------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