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吴茱萸汤方证

 饶吉星大夫 2021-09-23

《伤寒论》第243条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译文】病人进食后想呕吐的,属阳明胃寒症,主治可用吴茱萸汤。若服吴茱萸汤后呕吐反而增剧的,则不属胃中虚寒,而是上焦有热。

本条讲吴茱萸汤证。这是一个著名的方证,是寒性呕吐的有效方剂之一。

“食谷欲呕”的病变证机是阳明胃寒,浊气不降,寒食相搏,气逆于上吴茱萸汤治疗胃有寒饮冲逆诸症

此前的一些条文,阳明病篇的大多数条文,都是讲热证的,但是本条讲的是寒证,这也是用来与其他条文相鉴别的。

阳明病是典型的热证,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本条的方剂,显然是一个热性的方剂。热性的方剂是治疗寒性的疾病,不可以治疗热性的疾病。所以,本条方剂显然不能用于热证,不能用于阳明病。黄帝内经说,寒则热之,热则清之。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所以,如果是一个阳明病患者,里热证患者,是断断不可以用吴茱萸汤这样的热性方剂的。

本条句首并未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定性,上来就说——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食谷欲呕,就是一吃饭就要呕吐。呕吐这个症状,可以出现在很多证型中,比如桂枝汤证可以有呕吐,小柴胡汤证可以有呕吐。桂枝汤的呕一般是偏寒体质的呕,小柴胡汤的呕,一般就是偏热性体质的呕。这两个就不一样。判断他们的寒热性质,可以从其他症状来判断,也可以从呕吐物本身来判断,比如,寒性的呕吐,往往没有强烈的酸腐气味,而热性的呕吐,则酸腐难闻。

本条的呕也是寒性的呕吐,所以呕吐物也不会特别酸腐。当然也会有点味道的。因为本条方证,多数都有肝气犯胃的问题,本身就比较容易有胃中反酸等等症状。所以呕吐物也会有点味道。

但是,本条仅仅凭一个食谷欲呕,就判断属阳明,这是有点武断的。阳明病属里热,而本条明明是寒性的,怎么就属阳明了呢?有注家认为,这个所谓的“属阳明也”,应该是属中焦,即中焦的毛病。呕吐是中焦胃气的上逆所致,所以,不管是寒性还是热性,说他属中焦的毛病,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本条文字,有可能是错简所致。而且,本条文字应该不全面,有缺漏,症状不够的。不能因为一个“食谷欲呕”,就判断为吴茱萸汤证。

吴茱萸汤证,在其他条文还有出现,和本条的症状可以互为补充。综合来看,吴茱萸汤证是一个虚寒体质的患者,尤其是中焦脾胃虚寒的患者,他还有明显的肝气郁滞,肝火上冲,肝阳上亢,等等,就是肝郁作怪。一方面中焦虚寒,一方面肝气上冲,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比如呕吐,吐涎沫,头痛等等,这种情况下就是吴茱萸汤证了,就可以使用吴茱萸汤治疗了

所以,使用吴茱萸汤要把握两条,一个是中焦脾胃虚寒,一个是肝气上冲。这两个方面都是有具体症状可以表现出来的。

吴茱萸汤证,是属于中焦虚寒的病机,但他和中焦虚寒的理中汤证不一样,理中汤是简单的中焦虚寒,没有肝气上冲之像。

吴茱萸汤证,是有肝气上冲的病机的,但他和常见的肝胆郁滞的小柴胡汤证不一样,小柴胡汤证是偏于热像的肝胆郁滞的病机,而吴茱萸汤证则是偏于寒像的肝胆郁滞。

临床上,中焦虚寒的理中汤证,比较常见;肝胆瘀滞的小柴胡汤证,也比较常见。但是,中焦虚寒兼肝胆瘀滞的吴茱萸汤证,并不常见。当然不是没有,临床也可以见到。

食谷欲呕,实际上是不太能吃饭,吃不下,吃不多。吃东西容易呕吐。这与中焦虚寒,水饮停聚有关。使用吴茱萸汤,可以温中焦,理肝气,化水饮,进而使肝气畅达,中焦健运,水饮下行,三焦畅通。

本条最后一句——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一般认为,这句话是针对小柴胡汤证的。因为本汤证和小柴胡汤都是针对肝气犯胃的呕吐的,但是,小柴胡汤汤偏重于上焦,偏于表,是从上焦压迫胃而呕吐的;本汤证则是从中焦犯胃,压迫胃气上逆呕吐的。小柴胡汤偏于治热性的呕吐,本汤证偏重于治寒性的呕吐。所以,如果服用本汤,病情反而加重,那么患者的病机就可能是偏于上焦的小柴胡汤证。这是把本汤证和小柴胡汤证进行鉴别的意思。

吴茱萸汤的结构非常简单。四味药,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吴茱萸辛温有毒,是厥阴肝经的药,温中止痛,止呕除烦,除湿消痞。

人参健胃。

生姜在本方中重用6两,散寒止呕化饮,对呕吐是格外有用。

大枣健胃养阴。

吴茱萸是本方中的有特别意义的存在。一般运用吴茱萸的时候,往往都不是一般的寒,而是久寒,是比较深层次的寒,是水中之寒。吴茱萸有毒,所以现在用量一般在5到10克,效果就挺不错的。

本方应用范围其实很广泛,包括呕吐,头疼,心胸疼痛,疝气,腹痛等等,基本上,都是肝寒加饮的病机,本方效果都很好。

本人去年也治过一例,女性,30多岁,呕吐,偏头痛。冬天加重,因为吃饭少,基本吐不出东西,只是吐一些稀白的粘液,头疼和呕吐基本同时发作,直到呕到全身冷汗为止,才稍有缓解。当时投吴茱萸汤原方,吴茱萸用了10克,生姜用了60克。一剂之后,感觉呕吐缓解不少。三剂之后,呕吐基本没有了,头疼缓解,稍微能吃点稀饭。然后换桂枝理中汤调理半个月善后。

还有一个朋友,四十多岁,呃逆打嗝,不呕吐,但是舌淡白水滑。西医治过,不知道用的什么药,没效,理疗没效。来我这里,我一开始给他针灸,有缓解,但是止不住。我用手法捋他的眉棱骨,十几分钟,止住了。但是回家又发作。嘱咐他拿一块生姜切片煮水喝。然后他回复说还是没有用,我问生姜用了多少,他说切了3片,我气笑了。我说你就不能多放点吗?你就缺块生姜吗?后来动员了好久,我说我给你配个方,你先吃,不好不要钱。然后我用了10克吴茱萸,生姜用了一大块。然后加点党参大枣。后来喝了之后,说确实好多了,还打嗝,但是断断续续,不像原先那么厉害,不停的打嗝,能正常呼吸,能干活了。但是后来也没有吃药,再后来慢慢好了。这个患者很无语。这个方子比较是有点毒性的,所以中病即止,不要服用太久。

本条的这个方子还是比较重要的,值得好好研究。

刘渡舟

这一条说的胃气虚寒和上焦有热呕吐的区别。这个实际是杂病,胃虚寒,食谷欲呕,属阳明,阳明就是胃,是中焦,这个是阳明胃中焦的虚寒。胃虚有寒邪,就不能腐熟食物,寒邪反要上逆,所以欲呕。中焦虚寒,胃气虚寒,吴茱萸汤很管用。

但是这一条还说明一个问题,上焦呕吐,病在上焦不是中焦虚寒,而上焦有热,用了吴茱萸汤,呕不但不解,反而加剧。这说明上焦有热,和中焦虚寒不同。中焦有寒的,吴茱萸汤很管用。吴茱萸不但入胃,还入厥阴肝经。中焦虚寒就用大而有力的大热的吴茱萸汤,表热里寒证则用四逆汤。阳明表里寒热虚实都有,这是中医的两点论。

胡希恕 属阳明是个错误,应该是属胃,这个是个虚寒证,所以食而不纳,不是阳明病。得汤反剧,就不是胃有虚寒了,属上焦指小柴胡汤说的,上焦不通。这一段主要是吴茱萸汤与小柴胡汤对于治呕的鉴别点。一个虚寒,一个是热有饮。小柴胡汤是心烦喜呕,与吴茱萸汤相通。但是吴茱萸汤烦躁闹得厉害,燥多烦少,所以这个应该列到太阴病就对了。

吴茱萸汤不仅治疗食谷欲呕,对于胃虚有寒饮,冲逆头脑,头疼头昏,都可以用,只要是胃虚有寒饮,头疼头晕只是呕吐恶心。

刘志杰 这条应该是错误编排,阳明中寒只是不能吃,没有呕吐;这条是太阴问题。吴茱萸汤证,应该有腹痛呕吐不能食。服了吴茱萸汤,反而呕吐更厉害,这是上焦有热的呕吐,用吴茱萸汤是不对的。吃东西要吐,一般要分辨是中焦虚寒,还是上焦有热,如果是太阳太阴合病,就用吴茱萸汤;如果是太阳少阳并病的呕,就用小柴胡解决。慢性水饮不化,口渴,可以加人参;如果是急重症,水饮过盛就不能加人参了。

王付解读

【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食谷欲呕,属阳明也”?

答:㈠辨识“食谷欲呕”的病变证机是阳明胃寒,浊气不降,寒食相搏,气逆于上。㈡辨识“食谷欲呕”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阳明胃寒,寒气上逆;二是阳明胃热,浊热上逆。热证以舌红苔黄为主;而寒证以舌淡苔白为主。㈢张仲景论“属阳明也”的目的是强调“食谷欲呕”病变部位在阳明胃,应与痰阻胸膈证相鉴别。

②怎样理解“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答:㈠张仲景论“得汤反剧者”而强调辨“食谷欲呕”的病变证机未必都是寒,必须重视同中求异。㈡张仲景论“属上焦也”而强调上焦病也可引起“食谷欲呕”,对此一定要审证求机,以法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