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心乌头、附子中毒

 紫霞照我 2022-02-05

 在我国四川省某些地方,有将加工过的附子当菜吃的习惯,但也有因为使用不当而发生中毒的例子,如四川省某县一个中医因为过食附片炖狗肉而中毒身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中药作用缓和平稳,没有什么毒副作用,这是个误区。古人认为,所谓药物治病就是利用其偏性调整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之达到平衡。因此从广义上说,药物之所以能祛病疗疾,是因其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偏性,“毒”即药,药即“毒”,“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所以古人把所有的药物都称之谓“毒药”。如《儒门事亲·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云:“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类经·卷十四·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古食之属也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盛耳。欲救其偏,则唯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彭康

因此,对中药的有毒无毒应全面地认识。古代“毒药”的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之为“毒药”。现代“毒性”的概念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所以,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中药的毒性与其药材品种来源、炮制方法、用法用量及配伍密切相关。影响因素相对西药要多而且难以准确把握,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不能忽视。下面以附子、乌头为例说明中药的毒性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附子、乌头有毒。误食或用药不当引起中毒者并不少见。据有关资料报道,乌头类药物中毒660例,其中男性408例,女性252例,年龄7-82岁。那么为什么会中毒呢?

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在我国有40多种,其块根为乌头,产于四川者称川乌。侧根分大小称为附子、侧子、漏兰子。野生者称草乌。雪上一支蒿亦为毛茛科乌头属,别名短柄乌头、铁棒椎。草乌还包括落地金钱和搜山虎,搜山虎又名血乌、僧鞋菊。另检测出新疆雪莲花也含有乌头碱。乌头属植物含有乌头碱(Aconitine),能溶于水和乙醇,毒性极大,口服0.2毫克即为中毒剂量,3-4毫克可以致死。乌头汁古称射罔,用以涂弓矢作战或狩猎,中矢者毙命。乌头碱的毒性作用为:①对迷走神经有强烈的兴奋作用;②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③对周围神经先兴奋(如舌、唇、肢端乃至全身发麻等表现早期出现)后麻痹。乌头碱能提高迷走神经的张力,使心脏窦房结及房室结被抑制,失去对心脏有效的控制。尚有对心肌直接的毒性刺激作用,使心肌的代谢和兴奋发生改变,导致起搏异常、传导障碍和各种异位节律,继而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乌头类药的中毒,不仅与剂量有关,而且关键在于是否煮透。高温久煮可使其毒性降低,煎煮时间长短与毒性强弱成反比。乌头类药经水煎煮后,可水解其乙酰基、苯甲酰基而成为乌头原碱,毒性可减低为1/2000-1/4000;而其强心成分去甲基乌头碱、棍掌碱不因久煮而失效,甚至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其强心作用也加强。

乌头类药中毒还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及配伍有关。乌头类药很早就应用于临床,在《伤寒杂病论》中用生附子的有8个处方,均与干姜配伍。生姜能制乌头类药的毒性;用乌头的有3方,均与白蜜配伍。饮酒也能增加其毒性,因酒中乙醇对乌头碱的溶解度较大,且能促进乌头碱的吸收。

乌头类药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畏寒怕冷,继之瞳孔散大,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躁动,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的心率减慢,而后出现房性、室性期外收缩和心动过速,乃至心室颤动。

防止乌头类药中毒注意以下几点:①附子、乌头主要用于冷汗自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及心、肾、脾阳虚而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或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对痹痛寒湿偏盛者也常用之,切忌用于久痹阴虚血亏者。②剂量:附子经炮制者每天可用3-15克,乌头经炮制者每天克用1.5-4.5克。如用生品均须减量;如作成散剂或酒剂,也应减量。使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以防中毒。③最好不要生用。如医生处方笺上用制川乌、制草乌、制附片,不可随便用生品代替。因为生品含有大量的乌头碱,对心脏及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毒性。④生品必须久煎,一般而言,附子、乌头生品宜煎3小时以上,以全无麻味为度,制附片须单独煎30-60分钟,制乌头应先煎2小时左右。④注意配伍,如附子加干姜、甘草比附子单用毒性大为降低。

                            中药的正确使用是保证用药安全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