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慢性结肠炎医案、配方

 潇湘之子玄黄 2022-02-06

慢性结肠炎是以长期反复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特征的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疾病,此病容易反复发作,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病之一。本病病因至今不十分清楚,有关报道认为与感染、自体免疫功能失调、遗传、精神、神经因素有关。其病理改变为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呈颗粒状或表浅小溃疡,多合并细菌感染。属于中医“下利”、“肠风”、“泄泻”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一,多反复发作一般多责于脾、肾。

【临床应用】

刘氏25用参苓白术散随证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33例。全部病例均有腹痛、肠鸣,黏液便或脓血便症状,反复迁延半年以上,病理报告为弥漫性充血,水肿或伴有形状不规则的糜烂及深浅不同的溃疡,复盖黄色或血性渗出物等。治疗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肉、薏苡仁各12g,砂仁6g(后下),桔梗10g,白扁豆、甘草各15g,茯苓、人参、白术、山药各2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空腹服,20剂为1个疗程。如反复发作,属湿热内蕴型者加白头翁30g,黄连15g,黄柏20g。结果:治愈16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2例。

秦氏以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夹湿型慢性结肠炎58例。基本方药:太子参30g,云苓15g,焦白术15g,砂仁15g,白扁豆30g,广陈皮12g,炒山药30g,薏苡仁30g,莲子30g,炙甘草9g加水1500ml,浸泡1小时,两次煎取300ml,分两次服。便血较多者加地榆炭、槐花炭、三七粉;腹痛较重者加米壳;水泻严重者加诃子肉;腹胀严重者加枳壳、莱菔子。治疗期间可酌情服用灭滴灵片0.4g,日3次(一般用药7~10天)和大蒜油胶囊2粒,日2次。忌食辛辣、醇酒、肥腻、生冷。畅情志,舒胸怀避免郁怒烦闷。连用15天为1个疗程,服药2~3个疗程评定疗效结果:痊愈(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镜检正常,纤维结肠镜检查溃疡面愈合,黏膜正常)42例,占72.4%;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镜检较治疗前好转,纤维结肠镜检查仅见轻度炎性改变)14例,占24.1%;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变2例,占3.5%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王氏2以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结肠炎59例。治疗以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党参、白术、茯苓、扁豆、山药、莲子肉、缩砂仁、白芍、防风、陈皮、甘草)若久泄及肾,腰酸肢冷,形瘦神倦,晨泄,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细弱,属脾肾阳虚,加附子、细辛等;若泄泻不禁,脱肛不收,属气虚下陷,加黄芪等。治疗结果显效35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9%

【病案举例】

1.王某,女,63岁,农民。于1997年8月29日就诊患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10年余,时或腹胀、肠鸣,里急后重。大便3~5次/日,为黏液脓性便,伴左下腹胀痛,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刻诊:左下腹胀痛、肠鸣,腹泻日行4~5次/日,痛则欲便,便则痛泻,每逢劳累或精神紧张、情绪不好时症状加重面黄消瘦,身倦乏力,脘闷纳呆,舌淡苔白腻,脉细弦。证属脾虚湿郁,肝木乘脾。治宜疏肝健脾,渗湿止泻。处方: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扁豆10g,山药10g,莲子肉6g,砂仁10g,甘草6g,白芍15g,防风10g,陈皮6g,枳壳6g,槟榔6g。水煎服,日剂一共服7剂后,诸症减轻。上方加减再服7日,诸症消失,续服参苓白术散1个月,随访1年未复发。28

按:慢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病,病程迁延日久,正气日渐耗损,邪气因正虚而留恋不散。《景岳全书·泄泻》言泄泻无不由于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泄泻,湿蕴积热,灼伤肠络则便下脓血,脾虚木乘,每因情绪不畅则病情加重,所以,对于慢性结肠炎要抓住脾胃虚弱,肝木乘脾这一主要病机,采用疏肝健脾,渗湿止泻为主,并随证加减,则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陆某,男,68岁。1997年5月11日因腹痛便溏,日行4~5次,夹有红白黏冻来治。20余年前因饮食不洁所致急性菌痢,经治后大便一直溏稀,腹痛隐隐。1996年做肠镜确诊为慢性多发性溃疡性结肠炎。脘痞纳呆,腹痛肠鸣,大便日行4次,便稀黄中夹红白黏冻,伴有里急后重感。镜检黏液便,白血球(+++),红血球(+),苔腻而微黄,脉濡而细数。证属脾肾两虚,湿热蕴结大肠。

拟参苓白术散加白头翁、黄连、黄柏,暂去人参、山药以避恋邪。每日1剂,5日后诸急缓解,大便常规转阴续服参苓白术散每日1剂,连服15剂,诸症消失。遂改服参苓白术丸,每日3次,每次10g,连服2个疗程后停药。随访至今未再复发。26

按:本病因脏腑虚损,气血失调,病邪外袭或内生病邪,而致湿热蕴滞于肠腑。所以治则应以扶正顾本为主,祛邪治标为辅,或虚实标本兼顾,健脾补胃,清肠化湿是主要治则。用参苓白术丸(散)为主健脾补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抗敏能力,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3.赵某某,男,48岁。常感脘痞,不思食,有时呕恶,大便稀溏,1日3~4次,此象已3年,伴头昏,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证属脾气不振,中阳不运,湿浊之邪中阻胃络,湿滞肠间为病,治宜温脾健运渗湿。用党参10g,茯苓15g,白术10g,山药10g,扁豆10g,薏苡仁15g,砂仁5g,莲子肉10g,半夏10g,藿梗10g,服5剂,诸恙即瘥,患者及家属皆感欣然。

按:影响本病发生的原因甚多,然脾虚湿胜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本。“脾主湿”,脾虚则不能运湿,盖外因与湿邪的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致运化乖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湿胜则濡泻”,即指此而言。内因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以致湿浊内生,混杂而下,而成本病,故“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也,守本方最为见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