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摘记录】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岳春光 2022-02-06

2011-3-28 开读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摘录了几条。

我本文的评价主要依据:语言的驾驭力,形式塑造力和个体性精神的穿透力,这三种习惯性标准。在这方面我的榜样始终是鲁迅,他在我眼中是20世纪无人可及也无法逾越的中国作家。——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前言 第2页

作为“天下”(普天之下的一切),中央帝国一度就是寰宇,所有居于其边缘者都要向它纳贡。于是它的文字就是所有人的文字,它的文献就是世界的文献。在一个狭隘的意义上这就意味着,中国文学从前并不属于世界文学,因为它作为天下的文学自身就是世界文学。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导论:语言和国家形成 第3页

白话教育是一个新民教育,要为新国家形态的统一服务。但我们不能把这种教育想象成多么有系统性。白话在语言发展上毋宁说是一种半成品。——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导论:语言和国家形成 第5页

直到今天中国的语言空间中还存留着一个被低估的过去和一个高估的当代观念的影响。——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导论:语言和国家形成 第8页

2011-4-1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

2011-4-7 读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章“现代前夜的中国文学”

2011-4-8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这部分展现了顾彬精湛的分析能力和宏大的思考视角。

摘录一:

虽然华裔美籍汉学家周策纵早于1961年就在他那部至今罕有其匹的论“五四”运动的权威著作里,揭示了当时青年运动的偶像破坏特点,但现代中国形成的西方影响却总是被这几十年中的汉学界所低估。在这后面不仅隐藏着一种力图进行政治修正的努力,也许还隐藏着(甚至更多)对当时激进思想家及观点的畏惧,这些激进观点至今都不失其现实意义。这些观点之所以没有被纳入对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反思中,其原因在于汉学不愿看到自己和自己的研究被质疑这一特性。如果对当时的出版物没有足够了解,想要理解当时和今天的时代是完全不可能的。虽然对《新青年》杂志的一个系统性探讨尚付阙如,但可以肯定地说:即使在文学领域也创造出了一种“白纸状态”(Tabularasa),它要求仅仅立足于西方文学基础上去有意识地改造中国文学。在这里政治原因也起了作用。陈独秀在他对青年人发出的充满达尔文主义色彩的呼吁中毫不含糊地提到了这些政治原因:它关系到救国图存。流行语“适者生存”促成了一种双重策略。人们要救国,为了这个原因首先要唤醒国人,尤其要唤醒青年。这时人们虽然在形式上走的是传统的道路,给新青年委以“修身”和“治国”的重任,但是为这一双重策略所设想的手段却是科学、民主和自由主义。在这大胆的冒险行为中,把新旧事物严格地分开以及简单化定性的做法带来了严重后果。陈独秀认为旧事物是腐朽的,因而是敌人,人们必须将之铲除。偶像破坏在这里赢得了一种“极权式的”(totalitar)激进性,纵贯整个20世纪它都在中国保留了下来,没有别的哪一种文化与之相似。旧事物合乎逻辑地被新事物取代,这种新事物就是西方。此时一切未来的、有约束力的身份都要从这一新事物中汲取出来,于是“新”这个字眼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意义,几乎是频繁得夸张地在当时的文章著作中屡被提及。只有少数作家能够认识到和冷静地看到,这种单凭一腔热血所期望的新生事物缺乏任何根基,将带来巨大问题。在新旧事物对峙中产生了至今没有解决的“中国问题”,这一问题与上述的身份问题相关。推翻了传统的人势必失去根源,不能通过师法西方赢得与西方的平等关系的人同样没有未来。(第21页)

摘录二:

新生事物的到来既不能凭空臆想也不能靠一厢情愿的期盼。此处显露出来的暧昧性还不具备典型的中国特点。(第22页)

摘录三:

胡适自己1920年作的抒情诗集《尝试》乏善可陈,甚至,我们应该把他的白话文诗歌看成是失败之作。这绝不是一个独立现象,实际上它把我们带到一个更大的问题面前。因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当时的圣像破坏者之中没有人能够在诗歌创作中有能力真正地善用白话文,除了冰心以外,优秀的抒情诗久久没有出现。胡适谈论的是颠覆和新时代,他和其他一些人一样,遵循着一种“创造者一破坏者”的图式,这样的图式出自于天才崇拜的时代,在中国也结出了硕果。人们的破坏活动产生于这样一个错误假设,认为新事物立刻就能取代旧事物。对于失败的可能人们没有归咎于自身以及自己的鲁莽行为,而是推诿给时代以及时代的黑暗力量。这是一种自我蒙蔽的策略,特别是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显得极为突出。(第29-30页)

2011-4-13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顾彬先生以纯文学的角度,肯定了叶圣陶和冰心的地位,令人耳目一新。

2011-4-16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顾彬先生在这部分里,肯定了闻一多和徐志摩在新诗建设方面的贡献。在戏剧领域,比较推崇田汉和丁西林。

2011-4-18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

2011-4-22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摘录一则:

任何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纲领,都想把青年拉过来,出于一个简单的原因:青年人没有记忆,信任一个“新”世界的承诺,也因为这个新世界把他们自己规定为主人,他们——青年人——就毫不畏惧传统价值。(P139)

2011-4-25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这一部分点评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政治思想对文学的干预与影响。

2011-4-28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开始看“第三章1949年后的中国文学:国家、个人和地域”中的内容。

2011-4-29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

2011-5-3  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若干页。

2011-5-4  读毕《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学史,不如说是一本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