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军: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培养“学困生”自信心策略研究

 昵称15221501 2022-02-06

知网:《中国教师》221月刊

湖北省恩施市白杨坪镇初级中学  孙军   邮编:445000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能独立必以自信为前提条件,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了自信才有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才能扑捉到机遇,才能有新的未来,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关键所在,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人生杠杆须臾不可缺少的支点。我们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手段用鼓励的话,哪怕只是一句话、用充满期待的眼神,哪怕只是一瞥,从内心深处坚信学生一定能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信心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驱使积极行为的内心,学习的激情、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催唤中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催唤中孕育、诞生。

       关键词:中学体育   心理健康   渗透策略     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体育教师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为己任,以调动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机为目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而开展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运动除了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外,还能增强学生体 质,坚定学生的意志,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体育运动中的各种精神,体现了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精神,精神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人如果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而精神的实质与自信是分不开的。

  一、 中学体育学困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分析

  中学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思想活跃、情绪偏激、要求进步,但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学生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身体的惰性太强,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2.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由于体型较胖、力量较差、体弱多病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实心球,单双杠)难以坚持。缺乏勇气,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体育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难而退。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体育后进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制力较差。

  二、初中体育学困生的自信心转化教育策略

  1.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应该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引导其克服困难。

  2.关心爱护、表扬激励。体育学困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他们,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体育后进生的帽子,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对他们倍加关心和爱护,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技术。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3.激发个性、团结协作。用民主的作风进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他们,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4.对症下药、耐心指导。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某同学在学习短跑的途中跑技术时坐着跑,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腿部力量太差还是技术概念不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

  5.降低标准、同等评优。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他们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的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学困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6.个别指导、优生帮促。教师针对体育学困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从而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总之,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单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各科教师要沟通信息,不断改变方法,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取得成效。另外,教师要注意把握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防止学生过于自信而导致自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世珍.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11):29-30.
       [2]
胡利红.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J].教育研究(论坛),2011,(030 ):8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