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族人物故事:唐河大树赵名医赵庠贞

 乡土大河南 2022-02-07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唐河大树赵名医赵庠贞



 | 赵荣贯 赵本和  
整理 | 赵保胜 
原创 | 乡土中原

2018年清明时节,趁给父母扫墓之际,再次拜谒豫鄂省界四地(唐河、新野、枣阳、襄阳)乡村有名中医赵庠贞的墓地。

碑文显示:赵庠贞“自幼继承世传岐黄事业,终生行医,救济四方,所有求者,无不应手而瘉,医德高尚,乐善好施。”短短三十六字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中医继承人赵庠贞医技精湛,诊治独到的传奇人生;医德高尚,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岐黄”一词令人惊叹,《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注释:“岐黄”指黄帝和岐伯,传说是中医的始祖。古代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多用黄帝和岐伯问答形式的形式写成。后来用“岐黄之术”作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01 学医相公

赵庠贞,字长兴,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腊月,赵家到赵庠贞时已三代行医(中医)。自赵庠贞的太爷到其爷爷赵学孔,均已经是当地较有名的中医。其父赵从先,继承先祖事业,前半生事业辉煌,家产丰厚,属当地名门。

赵庠贞八九岁时,父亲赵从先染上了吸食鸦片的不良习惯。

赵庠贞天资聪慧,私塾先生希望他学业有成。可赵庠贞从小受爷爷、父亲中医事业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渐渐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

一有闲暇总愿翻看药书,触摸草药,时常站在父亲身边,看父亲给病人把脉看病,对父亲的药方,总是有意无意地瞥上两眼。

可父亲不愿让赵庠贞从医,认为:医生是侍候人的,起早贪黑,且责任重大,闹不好还会吃人命官司。成天和病人打交道,活在病人的痛苦煎熬中。

十二三岁时,赵庠贞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父亲也乐意让他抄写药方,由此,赵庠贞记住了不少中草药的名字、药理、性能、功效等。

正当赵庠贞吸取中医知识,立志走中医之路时,父亲吸食鸦片无法自拔,家道中落,原先生意兴隆的药铺将关门歇业。赵庠贞行医的希望变为失望,山穷水尽。

生活的磨难为赵庠贞的人生积累了立志行医的宝贵财富,家道变故并没有使赵庠贞意志消沉,改变想法,迷信治病鲜活的实例,则更激起了他终生行医的决心。

十六岁(1928年)那年,赵庠贞只身来到湖北襄阳县埠口(镇)街,经人介绍到一家知名的药铺。药铺的掌柜王坤善医生,也知道赵庠贞的来历背景,死活不收。

同行是冤家,赵家世代行医,名气较大,谁知赵家安的什么心。赵庠贞软磨硬缠,真心实意,王医生看出赵庠贞铁定的决心,且家景确实衰落,并不像心存不良,不可能、也不会对自家药铺生意构成威胁。

总算将赵庠贞留了下来,赵庠贞诚心诚意道:“诚心投恩师门下为徒……”开始了他为期三年学医相公的生涯。

美其名曰学医,其实就是一个打杂跑堂的小伙计,可赵庠贞并不在意,更不计较。有了这接触草药,闻到药香,看见病人,瞅着医生给病人把脉问药,心已知足,再苦再累心里舒坦,心甘情愿。

每天天不亮赵庠贞就起来担水,两只大木桶总是晃来荡去不听使唤,后来脖子上硬是隆起一个大疙瘩,以至于相伴终生。

劈柴是最重、最苦、最累的活。

尤其是遇到熬药,一大锅药,架上劈柴一熬就是一整天,这就需要大量的木柴。

夏天劈柴更让人难以承受,汗流浃背,蚊虫叮咬是常事。做饭洗衣,扫地跑堂无所不干。

赵庠贞非常勤奋,任劳任怨,从不偷懒,从不说三道四。渐渐地王医生对赵庠贞的态度有所转变。

一年后,王医生看赵庠贞勤劳善良,人品极好,就让他边干活边学中医。

几年间,赵庠贞孤灯黄卷,夜以继日,遍览了王家的医学书籍,废寝忘食,如饥似渴,背汤头歌,学药性,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以棍画地,写记药方。

晚上躺在床上,以腹为纸,比比画画,复习一天所学内容,最终成为无病不看,无症不治的多面手。

02 以症论治

二十岁(1932年)时,赵庠贞开始了六十年行医、做善事的生涯。他在襄阳埠口(镇)街开办了自家的药铺。

刚开始独立行医名气不大,只得请老将(其父赵从先)出马支撑门面。但父亲旧习难改,免不了吸上两口,为了自己的“岐黄”事业,也只好如此,日子慢慢打发。

初始赵庠贞和父亲同坐诊室,一起探研病情病历,有三年的学医功底,再加上赵庠贞刻苦用功,悉心钻研,医技提高很快。

不几年功夫,赵庠贞可以独自坐诊,把脉问药。

他有着慈祥的面容、善良的心肠,每天坐在桌前望、闻、问、切,细心开方,麻利地从靠墙的写有标签的抽屉里抓出药材,过秤、包装与嘱咐。

一九三六年春,埠口街一头面人物张振恒,得了种怪病(疑难病症),在方圆数十里内,看遍所有医家,襄阳这样的都市没少去过,只差去江城武汉了。

几个月下来,罪没少受,医没少就,腿没少跑,钱没少投,病却不见轻。

张振恒的朋友、埠口地面上的风云人物杨先生劝道:“振恒,你的病已经几个月了,药吃了不少,人瘦了几圈,不如到咱街,河南新野赵姓人家(赵庠贞栗湖赵村人,当时属新野县管辖)开的那家中药铺,吃些草药试试,兴许会有效呢?”

“记住,去时一定要找'小赵先’(即赵庠贞)看,听说医技不错,说不定年轻人会有三斧头呢。”

万般无奈,抱着“病至无望乱投医,死马当作活马救”的心理,张振恒来到振东药铺(赵庠贞药铺取名振东),见看病的人不少。张振恒瞅准时机,让“小赵先”赵庠贞看,赵庠贞给张振恒把脉问诊:“你得的是结症。”

张振恒一听,马上就来气了,说:“我看过不少医生,他们都说是结症,但吃了不少药就是不见效。”说完起身往外走。

赵庠贞慢条斯理地说:“莫慌,让我给你开一副试试。”一听说试试,张振恒猛想起杨先生的话,那就试试吧!

赵庠贞告诉他:“回去后下半晌把药煎了吃,煎药得一个时辰,前半个时辰大火,后半个时辰炆火。服用后会排大便,排便时肚子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如果排便有咕噜声,明天来再给你开几副,如果无响动,不排便就不再来了,说明药不对症难治呀!”

第二天,张振恒迫不及待地早早来到赵庠贞的药铺,说明情况,并要求赵庠贞多给开几副。赵庠贞又嘱咐:“先吃软饭,边养习,边吃药,慢慢调理会好的。”张振恒连吃了两个疗程,病彻底好了。

病癒后,张振恒特地去感谢赵庠贞。

张振恒最终也没弄明白,为什么医生都说是结症,可别人都看不好,而赵庠贞却能看好。

原来别人都把它当上结症看,而赵庠贞是把它当下结症看,这一上一下却大相径庭。其实治这种病是少不了再平常不过的两味中药:牵牛子、胡桃仁。

张振恒想给赵庠贞送一面锦旗,朋友说:“太俗。”

经高人指点,最终一幅“但显世上人无病,不愁架上药无尘”的药联配以“振东药铺”横批,耀眼夺目。从此,赵庠贞的名气越来越大,这幅药联也成了振东药铺的金字招牌,金牌名片。

张振恒的结症,其表现是饱胀、大便不通、腹疼难耐等。

03 救济四方

碑文中说的“救济四方”,概括了赵庠贞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赵庠贞救治过无数病人,更救助接济过不少没钱治病的穷人,特别是一些贫病交加无力支付药钱的人,他就慷慨施舍,分文不取。

襄阳埠口七房村一黄姓人家,解放前从河南逃荒要饭到七房村,六口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更别说有钱就医治病。

黄夫人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四处求医,无人问津,眼看着一家人会病饿而死。

赵庠贞得知这家遭遇后,“其良医济民,必先具大慈悲苦之心,病如己身,患如己亲”的医者原则,浮现在脑海。

立即收治病人,给他们送药又送粮,并帮他们在七房村安顿下来,救助全家直到他们兄弟成人。

黄家的大儿子叫黄刘吉,二儿子叫黄刘宽,三儿子叫黄刘妮。黄氏二人在世前,多次告诉黄家兄弟:“要感谢赵庠贞,感谢他们全家的再造之恩,并代代铭记,永志不忘。”

一九四七年冬,一个大雪份飞的傍晚,赵庠贞药铺早已关门。天气寒冷,街面上冷清清的毫无生息,死一般的静寂。

赵庠贞难得静下心来看看医书,充实自己。

正当他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时,门环有窸窣地响动,赵庠贞并未在意,一会又有扣动门环的声响,赵庠贞凝神谛听,门外不时有痛苦的呻吟声。

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赵庠贞心有疑虑地轻轻打开门,门外倚着一个满身雪白的汉子,看其装服,赵庠贞明白了。二话不说,不问来源,有无钱付等。

这位求救者腿部带有枪伤,且伴有高烧。赵庠贞马上给处理伤口,打了退烧针,吃了退烧药,又让爱人给病人做了碗鸡蛋面。

病人在赵家药铺避难治病,待病情基本好转后才离开赵家找部队。

病人看赵庠贞人忠诚可靠,又悉心尽力,更不提药费饭钱,不暴露病人身份,才告诉赵庠贞实情。

他叫李少东,地下党,襄阳县翻身大队战士,在溧河口战斗中被打散,才一路逃难到这里,非常感谢赵先生的救命之恩。

赵庠贞不仅出钱帮人治病,更可贵的是心灵创伤的医治。有一年腊月二十四,埠口逢集日,人们忙着过年,将近午时,病人不多。

赵庠贞准备吃午饭,这时来了一位衣衫褴缕的老汉。

“先生我要买点、买点、药。”

老汉吞吞吐吐地说着,满脸沮丧的表情。

“咋了?哪不舒服?”赵庠贞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说:“买什么药?”

“我买……买……买人信(砒霜,编者注)。”赵庠贞一激灵,心想:大年下买什么人信?

赵庠贞一边稳住老人,一边交流沟通。

“买人信干啥?闹鼠、闹狗、闹猫。”老汉一看赵庠贞怪警觉,一时语寒,吞吞吐吐的。

赵庠贞已看出老人心中的隐情,老汉的表情越发不自然,赵庠贞顺势诱导,一再追问。

老汉刷地泪流满面,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今天的不幸遭遇。

原来老汉姓史,枣阳四铺村人。老汉卖罢十几斤棉线,到一肉铺买三斤大肉包饺子过年,当付钱时一摸口袋,顿时傻了眼,钱不知何时不翼而飞。

这史老汉欲哭无泪,欲罢不能。这可是老伴一冬起早贪黑纺线的辛苦钱,丢了钱怎么过年,明春怎么办?万般无奈,老汉想到了……

赵庠贞听后满腔气愤地说:“你不用愁,街上不就那么几个蟊贼吗?我知道是谁干的,你千万不要犯傻,明天我帮你要回。”

那个时代,人们缺吃少穿,生活困难,寻短见时有发生。

第二天,史老汉早早来到振东药铺。赵庠贞拿出自家行医所得的钱给了史老汉,帮他度过了年关,熬过了春荒。

04 应手而愈

赵庠贞一生治疗过许多疑难病症。其治疗破伤风更是应手而瘉,疗法独特,疗程短,疗效快,治愈率高。

1960年夏,栗湖赵三队社员赵玉勤,做木工活,不慎砍伤脚脖,当时并不在意,做木匠活划伤、砍伤、割伤是常事,家常便饭。

简单红伤处理照常干活,谁知半个月后,伤口仍不瘉合,乌黑红肿不结痂,发烧。

家人忙将他送到苍台街,此时病情恶化,高烧不退牙关紧闭。这就是典型的破伤风,到苍台打了几次破伤风针,可始终不见好转。

60年生活紧张(断伙),可赵玉勤家经济更困难,去外地不方便,也就是吃药打针且老不见效,孩子们又小,其爱人一个妇道人家实在是无能为力。

无奈才来到栗湖赵大队卫生所,当时缺医少药,卫生所就赵庠贞、赵保发二人行医。

赵庠贞详细看过病情,问去苍台用药情况,测量体温、把脉看伤口后想:苍台治疗破伤风既先进又常规,效果并不见好。

说实话,真的得着破伤风只有死路一条,农村这种例子并不少见。赵庠贞认为一般的西药并无特效,倒不如用自家独特的中医秘笈治疗。

其方法是取一枚鸡蛋,从小头打开,倒出蛋清,然后装入四样中药(研面),其中一味是最重要、最难得、最珍贵的名贵药材——麝香。

几味中药打磨成粉后调和,放入蛋壳内,用面糊再把鸡蛋糊住,鸡蛋放在伤口下边,点着油灯不停地熏蒸,然后再在鸡蛋外不断地涂抹香油,(以防鸡蛋熏烂)。

一个鸡蛋的药效约为十二小时,不间断地熏蒸,一般七至十天即可治愈。

据说,有时伤口不便熏蒸,需另外切口。

赵玉勤病瘉后,脚走路稍微跛,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此方不仅治瘉了赵玉勤,还治疗过新野县水台子大队病人五例。

我和赵玉勤是邻居,小时候不懂事常戏弄赵玉勤脚跛,当得知惊人的神奇经历,感到不安,同时也感到中医的神奇,中医的博大精深。

当我在《唐河文史资料》第九辑中,看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刘振敏老师的《党英母亲》中撕心裂肺之疼一节中写道:1960年夏天,年仅13岁的弟弟和平在劳动时得了破伤风病,患病三天就牙关紧闭,滴水不进。母亲日夜守护在儿子身边,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受罪,却拿不出一分钱,一粒药给孩子看病……不到一个星期和平就夭折了。

看后使人惋惜,和平没遇到赵庠贞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实在是太可惜了。而用这种秘笈方法治疗破伤风,治瘉率高达百分之百,这就是疑难病症中应手而愈的神灯照。

另外应手而瘉治疗疑难病症的脑膜炎。今年68岁的栗湖赵人赵全胜,患脑膜炎险些丧命,经过赵庠贞的精心治疗,保住了性命,健康成人。赵全胜每每提起赵庠贞无不感慨!

05 造福乡梓

赵庠贞救治过无数病人,施舍过不少穷人。但人们谈起修杨大桥、买鱼放生,造福乡梓的公德无不啧啧赞叹!

杨大桥位于河南、湖北省界的礓石河上,是郭滩、苍台到襄阳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那时交通不发达,出门靠步行,几根椽木檩条、一块石板就可解决过河难题。解放初随着社会的发展,独轮小推车、牛车、人力车的使用,修建杨大桥尤为必要。

1952年在政府没财力、无能力顾及之时,赵庠贞不等不靠率先出资出力组织实施。先后动员了同行王同修(襄阳埠口王庄人,紧靠杨大桥),私塾先生赵克勤(栗湖赵村)、开明人士刘五子(赵桥小刘庄)、杨岗杨××等人。到处找石、挖石、拉石头。

据说礓石河与唐河交界处的河口上,有一座废弃的小石桥,离河岸约6米,要想把石头挖出运走绝非易事。

但赵庠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靠意志和毅力,动员组织人员,自己策划,出资管饭,人拉肩扛,棍撬人抬。

拉抬时只能一步挪四指,用步履维艰恰如其分。

大块石条、石块,人抬不动,就出钱雇马匹拉,有时甚至两三匹马拉一块。

就这样,靠最原始、最笨重的方法,把石头运到四里外的杨大桥。

为了桥的坚固耐用,那时没有洋灰(水泥)浇缝。

于是不惜代价,购买糯米并用大锅熬制糯米汤,浇在上面待冷却后坚固异常,这在当时不亚于现在的混凝土,从而保证质量。

赵庠贞出资又出力,历时月余,一座宽约九尺,长约一丈四尺的两孔石桥横卧在礓石河上,自古天堑变今日通途,解决了四县人的出行。

杨大桥经受过无数次洪水的洗礼和考验,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以水泥桥替代。

买鱼放生,造福乡梓,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赵国生是新野王庄乔湾8组人,和赵庠贞五女赵香荣为隔壁邻居。八十年代初,赵庠贞每去香荣家,总到捕鱼能手赵国生家买鱼,有多要多,从不问价,说吃鱼对身体有好处,自己喜欢吃。

赵国生家原是新野县航运队,62年下放到乔湾务农。赵国生有技术、有工具,紧挨唐河,常捕鱼补贴家用,这恰好给赵庠贞买鱼放生创造了条件。

退休后,又有充裕的时间,每隔一段日子总往香荣家去。一则看望女儿,二则买鱼放生。

起初赵国生并不知情赵庠贞是否真的喜欢吃鱼,后来则知是买鱼放生。

而赵庠贞怕别人再次捕去,不顾年迈体弱,用自行车驮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放生。

赵国生每每谈起此事,无不为赵庠贞买鱼放生的美德所感动!

赵庠贞家风以善为本,特别怜悯穷人,平时舍茶又舍饭。

灾荒年(解放前)他们设粥棚,专济穷人,积德行善。赵庠贞没少修桥补路,没少买鱼放生,一生做善事不计其数。

06 名师高徒

赵庠贞不仅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其一生最辉煌的行医生涯中当属高徒的培养。

赵庠贞一生带了不少徒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赵保发、朱忠文。

赵保发苍台栗湖赵村人,1958年唐河卫生学校毕业后,回栗湖赵大队卫生所(1958年由卫生室改为大队卫生所)跟随赵庠贞实习行医。

在赵庠贞的精心培养、指导带领下,再加上赵保发的刻苦努力,不久在卫生所能独当一面。

由于业务精通,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后调往苍台公社卫生院工作。历任药房主任、卫生院会计(财务科长)、副院长等职。

更值得骄傲和有建树的当属门徒朱忠文。

朱忠文,湖北襄阳程河华楼人。其父朱华堂和赵庠贞为同门师兄,有过命交往。

朱华堂早逝,忠文尚小,朱先生将儿子忠文托付给师弟赵庠贞,希望儿子继成父业,并有所作为。

小学毕业后,朱忠文就跟随师父赵庠贞学医。

由于朱家世代行医,大概是门里出师的缘由,朱忠文显得很有医学天赋,个人刻苦钻研,师父赵庠贞严格要求,严加管教,常常检验朱忠文把脉诊断,出具药方能力。

师父接诊病人时,总把朱忠文推在前面,老师再复诊,各自开药方,两方对照,说明各自用药理由。

如有不妥之处,师父耐心指导,悉心传授经验,不几年工夫他已具备行医资格。

朱忠文后到苍台卫生院工作,任卫生院团支部书记、公社团委委员。

随着年龄增长,赵庠贞又给朱忠文办了婚事。对朱忠文,赵庠贞不仅当徒弟看,更当儿子待。

1959年春,朱忠文随着苍台公社300多名青壮年志愿者,奔赴青海省班玛县,在青年农场诊所工作。1961年青年农场解散后,朱忠文调住班玛县医院工作。

1962年5月的一天,医院里来了一位腹胀腹疼的急诊病人,医院立马组织特别医疗小组,会诊施救后病人仍疼得翻滚嚎叫。

情急之下,朱忠文凑上前去,经过望、闻、问、切,判断病人是因食用半生不熟的肉类,引起的急性肠梗阻。

院方决定用西医治疗,并请果洛州医院外科专家,按当时现状,专家得3天到,6天后肠梗阻有可能变成肠梗死,病人会有生命危险。

时间不饶人,朱忠文急在心里,主动找到院长,要求用中药泻药,紧急施救。

院长不同意,西医医疗小组不答应。

张连忠院长见朱忠文硬要动手给病人灌中药汤,既同情又无奈地说:“小朱啊,你知道这病人是谁吗?他是咱班玛县委书记吴明杰。万一出了问题,咱们都吃不了兜着走!”

为了抢救病人生命,朱忠文顾及不了什么书记、县长,争分夺秒地开药方,抓中药,熬中药。

服用几个钟头后,病人感觉腹部开始松动,腹疼稍有缓解。

有了这迹象,朱忠文适当增加服药次数。第二天,病人开始泄泻拉肚子,梗阻慢慢打通了。

待果洛州医院主刀专家赶到时,病人已经能独自下床活动,不需要手术救治了。

一把草药救活了病人命。吴明杰书记及其随员,无不对朱大夫表示感谢。

朱忠文用中医秘笈治好县委书记的病,轰动了班玛小县,吴书记问:“朱医生你怎么会有如此之神奇妙方?”

朱忠文简单的一句:“我师父赵庠贞常用此'承气汤’方加减治疗。”

吴书记慨叹:“你的医术这么高,医德这么高尚,那么你师父,一定是医中人杰啊!”名师高徒名不虚传。

朱忠文救肠梗阻县委书记时,不顾西医小组既定的等待州医院外科专家治疗方案,用他良好的医疗效果,证明了中医的价值,为自己在班玛县医院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础。

进而一步步站稳了脚跟,一步步走向红火,一步步得到了藏族民众的认可、信赖、尊崇。

后来朱忠文曾任多贡麻公社卫生院院长,又提拔为班玛县医院院长(未到任),只任班玛县卫生联合党支部书记一职。

被选为班玛县人大代表、果洛州、青海省党代表,荣获青海省民族团结模范、全国卫生战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职称。

朱忠文不忘师父赵庠贞的言传身教,立德立行,把师父的医疗美德发扬得更加光大,在班玛县、果洛州、乃至青海省藏族人心中赢得了“活佛”的美誉。

赵庠贞世传中医(六代行医,包括儿子、二孙子赵赐庆),演绎着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故事,传递着杏林应手而愈的感人情怀,更荡漾着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

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岐黄事业传承人赵庠贞善心积德,誉满乡梓,世人永远怀念您!

本文由赵修性(教师)、赵爱荣(赵庠贞三女儿)、赵香荣(赵庠贞五女儿)、乔存莲(赵庠贞儿媳)、赵赐正(赵庠贞三孙子)共同回忆提供。       

作者简介

赵保胜,生于1951年11月,唐河县苍台镇栗湖赵村人,中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