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行何家村遗宝(五)润光玉华

 与照耀同行 2022-02-07

石之美者为玉。

文献上记载,玉在唐代的地位非常高,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使用纯玉。但长期以来,唐代玉器发现不多,直到1970年何家村窖藏出土了千余件唐代文物,其中有36件套宝石和玉器,不仅数量多,品质精,而且保存较好,成为研究唐代玉器的重大发现。

何家村窖藏中发现有一块方形青玉,为形状十分规则的立方体,通体呈淡绿色,表面光滑细润,长11厘米,宽9.5厘米,高7.2厘米,重2350克。方玉上没有文字,应为准备用于 加工的玉器原料。

按现代矿物学分类,玉由闪石类矿物组成,即软玉。经测定,这块方形青玉为蛇纹石类玉石,即我国传统的岫玉,属于硬玉。

现代玩玉的专家,只承认和阗玉和翡翠为玉,其他的都只能算玉石,一字之差分出千里。唐人也早就认识到软硬玉之分,将软玉称为真玉,首推和阗玉,其次还使用蓝田玉和珉玉。

这块方形青玉是何家村窑藏中唯一的一件硬玉石,证明唐代宫廷中也使用岫玉。

何家村窖藏中还出土了一件白玉质的黄褐色斑块玉杵,应为捣药用的研磨棒。不过这件玉杵没有展出,而且在各种资料里都没说它和方形青玉的出处。
何家村出土玉器中主要是玉带,这是唐人服带的最高等级,就是镶缀有玉片的腰带,由带扣、带銙、带鞓和铊尾组成。
带扣和铊尾位于皮带的两端,类似于现在皮带扣和皮带尾部的装饰,鞓是指皮质的腰带。带銙就是带板,唐时写为“胯”,打眼后用金丝镶缀在鞓上。
何家村出土了10副玉带銙。在同一处地方一次性出土这么多条玉带实属罕见。其中有9副玉带分别放在4件银盒里,盒盖上都有墨书记录着玉带的玉色、名称、形制和组成数量。从这些墨书题记中可以看出,唐人比较普遍用玉色来对玉带定名。

“白玛瑙”带銙与30枚金开元通宝、22枚金钗和1个小金盒,共同放存著名的“大粒光明砂”银盒之中,墨书称为“白马脑铰具一十五事失玦”,由此可知唐人将玉带具也称为铰具。

“白玛瑙”带銙,由无纹饰的白玛瑙琢制,透明和白色的条纹交错相间,1 副15件,由4件方形带板、9件半椭圆形带板、1件圭形带板及铊尾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带銙背面都没有钻孔,不能悬挂蹀躞带,因此推测可能是一件半成品。何家村出土文物中有部分是半成品,这条玉带就是其中的一件。

“白玉纯方胯”、“骨咄玉”、“深斑玉”三副带銙共同存放在一个素面银盒里,盒上墨书“白玉纯方胯十五事失玦;骨咄玉一具,深斑玉一具,各一十五事并玦”。

这三副带銙均无带鞓,带銙上也未打眼,应为未使用过的新品。

“白玉纯方胯”带銙,为和田白玉,呈半透明,光素无纹,抛光细腻。共15件,由13件方形带板、1件圭形玉带板、1件铊尾组成,缺少带扣。墨书记载“一十五事失玦”,由此可知唐人将玉带扣称为玦。

“骨咄玉”带銙,重246.8克,共16件,由4件方形銙、9件半椭圆形銙、1件圭形玉带板、1件铊尾和1件带扣组成,玉质青绿,杂有黑色和淡黄色斑点。

墨书中的“骨咄玉”是考古中首次见到的玉种,不过在《新唐书》中有关于骨咄国的记载,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与唐朝交往密切,骨咄玉可能来自于这个中亚古国。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骨咄是地中海和阿拉伯地区对鱼骨、象牙一类动物骨骼材料的称呼,制成饰品会有一定药用效果,是中西方交流中很独特的一种货物。因此,骨咄玉应是色形与之相似的玉种。

唐代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用玉等级,考古发现一些唐代中下级官员的墓中,也出土有玉器,但都是中低档的非真玉,说明有关用玉的规定得到比较严格的执行。

深斑玉”带,1副16件,由4件方形玉带板、9件半椭圆形玉带板、1件圭形玉带板、1件铊尾和1件玉带扣组成,玉銙玉质黑白相间,光素无纹。这副玉銙没有在陕历博展出,在2018年国家博物馆的《大唐风华》中看到了。

斑玉带銙、白玉有孔带銙、狮纹白玉带銙共放在一银盒内,盒上墨书“碾文白玉纯方胯一具一十六事并玦;班玉一具,白玉有孔一具,各十五事并玦”。
斑玉带銙,共1副16件,由4件方形玉带板、9件半椭圆形带板、1件圭形玉带板、1件铊尾和1件带扣组成。为青玉质,内有云雾状的墨斑,经过抛光处理,表面光滑细腻,明亮无纹。

玉带在唐代非常珍贵,文献记载中唐时每副于阗玉带可值三千贯,而当时长安城一个小宅院仅值二百贯左右白居易初到长安时被取笑“长安居大不易”,对于刚刚开始京漂生活的来说,玉带应该就是五道口的房子


白玉有孔带銙,也称穿孔白玉带銙,为白玉质地,微显透明,光素无纹。共1副16件,由4块方銙、9块半椭圆形銙、1件圆首圭形銙和1件玉带扣组成,其中方形和椭圆形銙上都有一个长2.2、宽0.7厘米的长方形孔眼,是用来系挂物品的。。

文献上有这种玉带的记载,在唐墓中也有多次发现,被认为流行于公元7世纪后期和8世纪前期,还曾在南西伯利亚的突厥墓中出土,因此也被认为来自于突厥文化的影响。

狮纹白玉带,共1副16件,由13件方形玉带板、1件形玉带板,1件铊尾及1件带扣组成。带扣的扣针可以活动拆下。
玉带板边缘较厚,中间凸雕一只狮子,狮子形态各异,以阴线勾勒突出狮子的细部,神态逼真。墨书中称此銙为“ 碾文白玉纯方胯”,由此可知唐人将玉器上雕琢的纹饰称为碾文。

狮纹的雕琢方法非常独特,先做出狮纹轮廓,再沿带銙边沿向内斜刻,将狮纹轮廓以外的空间剔地,使狮纹凸出,然后再刻画出眼睛、鬃毛等细部。这种平面上斜刻剔地的技法为唐代玉雕独有。

伎乐纹白玉带銙与“更白玉”带銙放在一个素面银盒内,墨书称“碾文白玉带一具,十六事并玦;更白玉一具,数次前”,可惜伎乐纹白玉带銙未展出。
“更白玉”带銙,共1副 15件,由4件方形玉带板、9件半椭圆形玉带板、1件圭形玉带板、1件铊尾组成,也无带扣。墨书中称为“更白玉”,也确实玉质更加纯白,半透明状如冰似雪。

文献记载,唐代官员着礼服时须用革带,三品以上才可用十三銙的金玉带,纯玉銙则更为高等。这9幅玉带,除狮纹玉带外,均为由或方或椭圆的13个玉銙组成,狮纹玉带里则多了一个与其他銙纹饰不的銙,被认为是其他玉带的銙混进来的。因此,这9幅玉带与文献记载的唐代用玉制度完全一致。

何家村出土的玉带从形制用途上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仅有带銙的。第二种是玉銙上有孔的,称为有孔带。第三种最复杂,玉銙下有环的,称为附环带,也称为蹀躞带。
蹀躞带是一种缀有垂饰的革带,带上钉有若干枚带銙,上有小环,环上套挂若干小带,以便悬挂各种日常用具。这种装备最初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实用服具,后传入中原演变为礼仪服饰,以环数和镶嵌物的数量质地来显示主人的地位尊卑。

何家村就出土了一副非常独特的九环白玉蹀躞带銙,足足由25个部件组成,这也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副九环蹀躞带銙。

九环白玉蹀躞带銙,共1副25件,除1件铊尾、1件带扣和紧靠带扣的圭形玉带板外,还有11件方形玉带板,其中9件套接着玉环。还有8件圆形穿孔玉带板,中间都有—个偏离圆心的圆孔;还有3件圭形穿孔玉带板,上有长方形穿孔。玉带温润透明,上面都铆有以排列有序的金钉,制作非常精美。

想来当年那些玉环上或是佩着刀剑,或是佩着笔砾,或是佩着香囊,于是不自主地想起人称相声李杜的天津老先生的一个段子:

衣袋上挺插1管钢笔的是中学毕业,2管的是大学毕业……13管钢笔的是北约总司令,插14管钢笔的是北京东城区修理钢笔的。

文献记载,唐代皇帝至三品官员都使用九銙玉带,李世民的常服就由赤黄袍衫、拆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组成。

目前没看到关于这副玉带的出处,但可以肯定没有关于它的墨书,因此其他玉带都是以墨书中的名称命名,而这副九环白玉蹀躞带銙是以文献中的名称命名了。
何家村的那9副玉带都光亮洁净,上面也没有铆钉,有的都没钻孔,应均未使用过。而九环白玉蹀躞带有泛黄沁色,带扣和玉带板上都铆着排列有序的金钉,有孔上还有金钉缺失。

因此可以判定此玉带应为古代的实用品,上面固定着革带,曾长期使用,后来把革带卸下后收藏起来,一些金钉在卸带时丢失或损坏了。

九环带的历史很久远,在北朝时期就已完备出现,在陕西的北周墓葬中,曾出土过与此带相近的八环蹀蹼玉带,与此玉带型制基本一致。
还有学者进行更细致研究,认为此玉带的工艺与唐代玉带有所差异,主要是唐玉带板顶面略小底面略大,而北朝玉带和此玉带的带板都是上下等大。

因此,此玉带可能是北周时期的玉带,供仅次于皇帝的重臣使用,后经历隋代传到唐代,既是价值连城的珍宝,也是一件重要的古董,因此被妥善收藏起来。

何家村窖藏的其他玉器,都出土于一件莲瓣纹提梁银罐,通过罐盖内壁上的墨书,知道当时在里面放了“玉杯一”和“玉臂环四”。

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又称白玉八瓣花形杯,唐人墨书中称为“玉杯”,以和田美玉雕呈八曲椭圆形杯体,底部有椭圆形圈足,故以此进行学术命名。
玉杯长9.9厘米、宽5.5厘米、高3.6厘米,杯壁口沿处打磨的很薄,只有0.5厘米,从杯口到杯底遂渐增厚,玉杯由此显得洁白温润同,还呈半透明,从内壁就能看到外壁的纹饰,展现出唐朝高超的碾磨雕琢技术。
玉杯外壁装饰有忍冬纹图案,以入刀较宽的斜阴线刻划而成,给人以浅浮雕效果,而且每曲纹饰独立构图,又八曲相联而浑为一体。
忍冬纹又称卷草纹,是从南北朝开始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以在冬天也不凋谢的植物忍冬,来寓意高寿绵长。

多曲杯型则是典型的外来风格,最早在萨珊王朝出现并流行,后来逐渐影响到更广泛地区,一直向东传入中原。于是,西方的多曲杯型,加上中国传统的忍冬纹样,一件中西文化完美结合的玉杯就诞生了。

唐人认为,玉第一,其次是金,金玉相配的就更加珍贵了,所谓有钱难买金镶玉。也确实,唐代考古出土了大量金饰和玉饰,但仅在何家村遗宝中见到由金玉结合。

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1对镶金白玉臂环和1对鎏金包铜玉臂环,文献中称为玉臂钗或玉臂支,而银罐墨书记为“玉臂环四”,可知唐人将其称为玉臂环。

玉臂环制作精细,由三段等长弧形白玉衔接而成,每段白玉两端都都包以黄金兽头,通体展现出黄金和白玉的色彩光泽,金玉互相衬托,交相辉映,尽显华贵富丽。

玉臂环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每段白玉间以金合页进行连接,以金钉做插销锁定,便于佩带,至今都能够开合自如。
文献中有多处关于玉臂环的记载。宋时江南盗掘成风,沈括就曾目睹挖出来的玉臂环,这位科学素养极高的高官,非常惊讶于玉臂环灵活的插销开关,并记录在了他那本著名笔记中。

不过玉臂环最有名的故事还来自大唐。

天宝年间,谢阿蛮因舞姿精湛被杨贵妃赏了一只玉臂环。安史之乱后再见到唐玄宗时,献上了这只玉臂环,已经是太上皇的玄宗不由老泪纵横,因为这只玉臂环就是当年他送给杨贵妃的。

这可真是物是人非了,而且何家村遗宝中还有一件香囊。

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