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426】《论语》拾疑:凡事不可盲从、迷信

 新文艺 2022-02-07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篇》
注释

虽:即使、纵然。

逝:往、去救的意思。

从:跟从,随从。

欺:欺骗、欺诈。

罔:迷惑、困惑。


直解

宰我问道:“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仁人’,他是不是会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人,但是不能让自己陷入井中;可以被欺骗,但自己不能稀里糊涂,迷茫、困惑。”

延伸
宰我,就是前文书中大白天(在课堂上)睡觉的那个孔子的学生;
本文中的两个“仁”,前面的“仁者”,是指修行仁义道德的人;后面的“仁”,我不以为是指“仁者”“仁人”,或许应该是指仁义道德之术。
“井”,本义是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后来字义扩大,指形状像井的事物,如:矿井、油井。我以为,这里可以指深洞或者是未知的复杂的甚至是有危险的环境。
逝,本义走得太快,很快就消失了。可以理解为离开、消失。
欺,应是“欺近”“欺身而上”“欺身过来”的“欺”,表示近身上前的动作
因此,此段的意思或应理解为:
宰我问孔子说:“一个修行仁道的人,如果有人告诉他,在井里或者是一个未知的复杂的环境里有修行仁道之术,他应该跳到井里或者进到这个危险环境中吗?”
孔子回答说:“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快速离开,不必令自己身陷险地;当然也可以靠近了看个究竟,但是不可以犯糊涂,去以身涉险。”
宰我的问题,暗含了他的三个疑问(或者说是“陷阱”):什么是仁?怎样修仁?井里有没有仁(井里怎么会有仁呢?“井有仁”本身或许就是个伪命题。)?他的潜台词或许是: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不能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就去以身犯险,不知道什么是仁、怎样提高自己的仁德水平的情况下就去舍身求仁。
孔子的回答也很人(仁)道,你可以靠近以探究竟,也可以远离以避害;相信你就去做,不相信就拉倒,不必盲从,不必迷信权威、经典、师长。就像他在评论宰我说的“守孝三年时间太长了”时一样,不守孝三年你能心安吗?心安你就去做;心不安那就遵从古人的三年之约。制度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制度不能全信,当然也不能全抛。
编外:
当时的宰我是处于“青春叛逆期”?还是历史上真实的他原本就是一个杠头?似乎他三番五次地“跟孔子过不去”,给孔子“下套儿”,跟孔子“抬杠”(很像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但是他最终也很有成就,成为“孔门十哲”之一。
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如何面对、教育叛逆孩子、问题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