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是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提高而产生。考古发现所获得的资料证明,我国的陶器生产距今已有约两万年的历史,陶器是原始先民主要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具。进入新石器时代,制陶术在我国获得很大发展。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北方地区等。南北各地均有丰富的实物资料出土,其中即包括大量陶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而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陶器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造型称奇。各地区陶器均有其独特之处,但相互之间又有内在联系。 ![]() ![]() ![]() ![]() ![]() ![]() ![]() ![]() 夏、商、周时期,人们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仍然是陶器。商代除了大量烧造灰陶以外,还烧造精美的刻纹白陶和印纹硬陶。约在夏、商之际出现了原始瓷,为后来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陶瓷生产更加专业化,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南方获得普遍发展。在秦始皇陵发现的兵马俑,充分体现了秦代高超的制陶水平和精湛的雕塑技艺。 西汉时期,在我国北方发明了低温铅釉陶,为后来低温釉彩的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 东汉时期真正瓷器的批量烧造,堪称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 ![]() ![]() ![]() ![]() ![]() ![]() ![]() ![]() 出现于夏、商之际的原始瓷,经过西周、春秋、战国、西汉的发展,至东汉已普遍成长为符合现代瓷器标准的真正瓷器。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 360 余年,陶瓷生产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南方制瓷技术明显提高,瓷器产区和规模不断扩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省等境内均有窑址分布。瓷器品种主要为青瓷,也有少量黑釉瓷。器物造型以日常生活和随葬用盘、碗、壶、罐、槅(gé)、洗、谷仓、烛台、虎子、唾壶、熏炉、人物俑、动物俑等为主,产品各具地方特色。 河南省安阳市北齐武平六年(575 年)骠骑大将军范粹(548~575 年)墓出土的白瓷,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白瓷,为隋、唐时期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 ![]() ![]() ![]() ![]() ![]() ![]() 隋代陶瓷生产承前启后,无论在器物造型还是装饰方面,均呈现鲜明的时代特点。如四系盘口瓶、双联瓶、四系罐、高足盘、鱼篓式罐等,均为隋代瓷器中的典型器物;刻划忍冬纹、相间排列的模印花朵与花叶纹,堪称隋代瓷器代表性纹饰。隋代瓷器普遍胎体较厚重,施釉不到底,流釉现象较严重。 唐代是中国陶瓷生产蓬勃发展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纹饰丰富优美。唐代陆羽《茶经》提到当时著名瓷窑就有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洲窑、邢州窑等。陶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美化生活和随葬不可或缺的物品。饮茶风俗的普及和饮酒风气的盛行,进一步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更使中国陶瓷作为特产而开始大量销往亚、非地区,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物证。 五代时期的陶瓷继承唐末遗风,器物胎体明显变薄,而且更加注重器物造型的优美和装饰工艺的精细,为宋代陶瓷生产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 ![]() ![]() ![]() ![]() ![]() ![]() ![]() ![]() ![]() ![]() 辽、宋、西夏、金时期,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遍布各地,出现了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在民窑获得发展的基础上,朝廷也在南北各地设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名曰“官窑”。其中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越窑、建窑等名窑烧造的瓷器,备受后人推崇。 北方地区的辽、西夏陶瓷,既受中原陶瓷工艺影响,又独具民族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奇葩。女真人灭北宋后,金代制瓷业在北宋基础上继续发展,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定窑等著名瓷窑,均烧造独具北国粗犷雄浑艺术风格的陶瓷。 宋、金、元时期南北各地还形成一些工艺技法、装饰风格相类似的瓷窑体系,如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等;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建窑系、景德镇窑系等。 ![]() ![]() ![]() ![]() ![]() ![]() ![]() ![]() ![]() ![]()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