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文,咱继续…… 3、借力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一件孤军奋战的事情。而是需要整合多种力量。 要向各类评比借力。 什么比赛能参加都去参加吧,开始不要太在意名次,要在乎的是每一次比赛经验,当然到最后,最重要的是,在比赛与你个人教育实践之间画上一个等于号,比赛、评比只是你个人教育实践的一种输出方式,而不是比赛与实践两张皮。 另外,多比赛,也是混个脸熟,要进入圈子的。一个老师能不能在一个区域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素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你多在圈子对你的认可。一个老师要去市里、省里参加比赛了,实际上也是各个区域的暗自较劲。 当然也一定要清楚,你如何需要通过各类比赛、评比提升自己,也是再向备课组、教研组、甚至整个学校借力,一个人不可能包打一切的,要学会集思广益,别人给你提出意见,要学会求同存异。 要学会向高手借力。 有些高手是显性的,各种头衔、荣誉加持,学校也会让这些高手成为师傅。 跟着师傅学,要好好学,多看、多记录、多思考,关键还要多问。有些东西,是看不出来的,你记录下来也未必能够想明白,不懂就问吧。但是问之前,自己也要做好提前思考。 另外,跟了名师型师傅(基本上是上课高手),听课要认真听。听师傅上课之前,自己最好也备好同内容的课,边听边思考,为什么师傅这里上得跟我不一样。听课之前,自己记录好这节课哪里最难上、师傅又是怎么突破这些重难点的。当然还有,师傅是怎么掌控课堂节奏的、怎么评价学生的。 我在刚刚毕业的时候,还是非常幸运的。我有好几个师傅,有校长、名师、业务骨干。我在没有毕业之前,进入我的原单位,大四下学期整个学期,我就是每天听课,每天问这种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现在看来都很幼稚,但是符合那个阶段的我。 还有一些名师是隐形的,身上光环没有那么大,常常是班级管理、抓成绩的好手。每一个学校都有这样的老师,甚至可以说这些老师才是撑起了学校。 如果你的办公室刚好有这样的老师,那你要抓住机会。要学习这些老师身上的“软技能”,这些老师有很多一些不成文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在实践中已经千锤百炼了。你仍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提问要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问题越具体,这些老师就会帮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向学生借力。 学生也是我们不断向前走的动力来源。 向学生借力,就要拥有这样一种意识: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在催你不断往前走,都是在催你不断学习、把这些问题解决。 其实,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能够通过提升自身理念、实践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老师的专业成长才是“硬核”成长。是不是这样,回想我们的教育经历,是不是哪些当时最难对付的学生,给你最大的成长与收获。我们听各类名家讲座,名家也在讲一个个如何面对问题学生的故事。 可能教育的本质也在这里,激发每一个学生向上、向善的动力。 经过几年,我硬是把自己的思维打磨成这样:学生出现问题好啊,看我可以怎么解决。其实这也是在训练老师的成长型思维。 要向家长借力。 高手在民间,家长也是藏龙卧虎。 让高手家长多分享、多展示。 我之前负责家长培训工作,看了太多优秀家长的分享稿件,也接待了许多家庭教育讲师。真的,那些厉害的家长不仅是行业精英,在教育子女上也有一套。 现在我在班上开展每周家长分享活动,一方面我会提前看到家长们的讲稿,我可以提前学习一遍,这一边的提前学习,也让我对孩子、家长有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家长开始分享之后,我还是要做笔记,记录一些新的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