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王说魏策: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一)——目的和手段

 庄周逍遥游 2022-02-07

          

作品原文(两个网络版本)

这个版本和我买的书是一样的,但度娘却有另一个版本:

同样说是出自《战国策》却有两个版本,但这样带来的意义是截然不一样的:

作品译文

乐羊是魏国大将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悬挂乐羊儿子给乐羊看,乐羊并没有因此而减弱进攻的意志,攻打更为猛烈。中山国于是将乐羊儿子烹了之后送羹给乐羊,乐羊喝干了一杯。中山国看到了乐羊的决心,不忍心和他对战,(乐羊)终于拿下了中山国。于是成为文侯发迹的地方。文侯欣赏他的战功,但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打猎捕获一只小鹿。让秦西巴拿着回家,小鹿的母亲一边跟着一边鸣叫,秦西巴不忍心伤害它,于是放了小鹿给母鹿。孟孙因此发怒放逐了秦西巴。一年过后,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旁边的人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孟孙回答:“他能因为一只小鹿就不忍心,又怎么会忍心伤害我的儿子啊?”

所以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

后面两段是多的,却是在传递当时主流的价值观——仁政。

为了崇高的目的就可以置骨肉亲情于不顾吗?乐羊的手段大大地违背了目的,丧失了人道,竟让人怀疑起他的人性来。我们一定要警惕那些打着漂亮旗号而实际上心地残忍、灭绝人性的衣冠禽兽。他们为一些骗人的目的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就是他们的目的实现了,他们在人格上的失败也是注定的。

人们一般认为,为达目的需要不择手段的。实际上,手段还是要进行选择的。首先,手段取决于目的,这个目的一定是要正确的;其次,要看这个手段能否达成目的,如果手段本身的使用违背了目的,使用手段造成的负效大于目的应产生的效益,那么这个手段是不应该采取的。

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会全身心的投入,忽视了周围的很多信息,只为抵达终点。抵达终点以后,发现对于来时的路一点印象都没有,路上的风景,旅途的感想,都没有在心里留下很多痕迹。我们把前行当做了目的,而不是把旅途当成目的,把前行作为手段。

拼命的挣钱,不注意身体,身体出问题后,然后用钱各种续命。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觉得身体很健康,就各种不知道爱惜身体,一场病袭来,身体直接垮掉。尤其是年纪大的时候,面对病痛,更是无能为力,这时就只能耗费大量的钱财甚至毕生的积蓄而为了多活那么几天。如果年轻的时候,不那么糟蹋身体,能够稍微享受一下生活,也不至于年老时耗费那么多金钱苟延残喘。

本来挣钱是使得生活更好的工具,最后却沦为了目的,只想拼命的挣钱,却忘了挣钱是为了什么。

而对于《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中的当时双方来说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翻看我们将历史的时间拉长来:

一:中山国:

原因:谁出的“烹其子而遗之羹”主意:公孙焦对着姬窟(中山国第二位君主武王)说:“我们把乐舒(乐羊之子)杀了吧,杀了他我就有退兵的方法了。”姬窟情急马上赐剑,乐舒自刎而亡。公孙焦这时说出这个罪恶的主意:“把乐舒煮成肉羹,给乐羊送去,乐羊见了儿子的肉,必然心碎难忍,趁着他痛苦的时候,我们大军杀出城去,大战一场,肯定能破敌。”姬窟没有办法,只好听姬窟的话去做了。

结果:中山国第二位君主武王领导下被乐羊灭国,在位仅仅为6年(前414年-约前408年),其中苦战了三年,基本上没享受到国君的待遇,而变成的了亡国之君。

二:魏国:

结果:乐羊班师回朝的时候,魏文侯亲自出城迎接,沉痛地说:“将军为国家丧失了儿子,都是我的罪过。”能听到这样宽慰的话,乐羊痛苦的心灵可能有些许的安慰。喝酒庆功的时候,乐羊喝的不能控制自己,表现出满足的情绪。这在别人的眼里,又是另外一种看法了。庆功宴结束的时候,魏文侯送了乐羊两个大箱子,告诉他回家了再拆开。乐羊以为是魏文侯赏赐自己的金银财物,没想到满满都是群臣的奏本。群臣的意思都是乐羊带兵为了儿子不着急攻城,要造反的意思。乐羊大吃一惊,没想到朝臣是这样看待自己的。

第二天,魏文侯在朝堂上和大臣商议给乐羊封赏的事情。乐羊表示自己就是出了微薄之力,不敢求封赏。魏文侯就坡下驴,把中山国的封地灵寿给了乐羊,让他安度晚年去了。

后来中山国第三位君主中山桓公辛勤耕耘二十多年,终于成功复国,夺回了失地,期间有更多曲折且令人深思的故事,想知道更多《乐羊为将而攻中山》的前因后果,请看明天的文章《魏王说魏策: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