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到要卖掉它时,才发现原来这台基辅19还可以拆后盖。真是惭愧,玩了几十年俄材,居然没发现苏联相机还有可以拆后盖的(那些老式的脱裤子机除外)。 话说,基辅19也算是苏联相机中比较高档的机型了,但一直以来对它都没啥好感,操作不方便且不说,做工太差就实在让人头痛。作为苏联仿nikon单反的机型,基辅19原本可以成为nikon的廉价替代品,事实上它曾经也短暂地扮演过这个角色,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器材刚进入国内的时候。然而,超高的故障率使得它很快就被国内爱好者抛弃,以至于最后竟如垃圾般无人问津。 基辅19的指标其实还是不错的:纵走式钢片快门速度B、1/2~1/500虽比起日本主流相机来少了1秒和1/1000以上的高速档,但在苏联单反相机中已经算比较齐全的了;取景器配备的裂像聚焦屏亮度也是苏联相机中比较高的;同时,该机还配备了比较先进的TTL测光系统并采用取景器内“+、-”号显示曝光准确度的方式。 当然,光看指标是不全面的,还得实际上手才知优劣。 假如基辅19的钢片快门仅仅只是档位不全,我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1/2秒~1/500秒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拍摄了,但它偏偏还振动巨大,这就有些无法接受了,而让人完全不能忍受的则是高故障率,关键时刻发卡过后又没事,这得让人多抓狂! 有着比较明亮的聚焦屏肯定是一大进步,但该机却时时出现测距不准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反光板角度调节上。单反机测距的关键就在反光板,主流相机都有一个可以调节反光板角度达到调节聚焦屏像距的机构,基辅19也有。然而,它们家的设计居然如此的烂,采用塑料偏心轮已经非常脑残,而将这个塑料偏心轮用一颗很难调节的螺丝固定在反光板箱里面就完全是丧心病狂了!你让人怎么调? 该机虽然采用nikon卡口,但却没有测光联动,只能通过按下镜头座右侧的景深预测钮收缩光圈测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在全开光圈测光早已成为标配的时代,基辅这种返祖设计完全无法理解,我只能认为是因为nikon的卡口专利吧,然而,苏联人啥时候又尊重过别人的专利呢? 不过,基辅19还是有一个优点:全金属机身,而且表面镀铬还不错,值得表扬。但随即又该骂它了,全身使用那么多金属,怎么就在最关键的镜头锁钮和景深预测钮的用料上吝啬了呢?这两个频繁使用的物件,怎么能用塑料的呢?基辅的设计师自己用相机吗?或者说,自己用自己家做的相机吗?匪夷所思! Ok,骂完了,来看看它的配套镜头吧。 苏联当年还是挺厉害,从鱼眼到长焦,都给基辅19配齐了: 8mm/3.5鱼眼镜头,该头比较稀少,反正我只见过一支,并不是专用的光圈联动卡口,需要换一个后口才能用在基辅19上。 16mm/2.8鱼眼镜头,该头较多见,并且是nikon的AIS卡口。 17mm/2.8鱼眼镜头,和8mm/3.5一样,换卡口的结构,也不多见。 20mm/2.8 ARSAT H超广角镜头,nikon的AI卡口。 35mm/2.0 MNP 24 H小广角镜头,nikon的AI卡口。 35mm/2.8 ARSAT H移轴镜头,类似nikon的AUTO卡口。 50mm/1.4 ARSAT H标准镜头,nikon的AIS卡口。 50mm/2.0 ARSAT H标准镜头,nikon的AIS卡口。 100mm/2.8 卡列纳尔中焦镜头,nikon的AI卡口。 135mm/3.5 油比杰尔37中焦镜头,和8mm/3.5一样,换卡口的结构。 200mm/3.5 特列尔长焦镜头,nikon的AI卡口。 80-200mm/4.5 变焦镜头,nikon的AI卡口但部分镜头没有测光联动凸起。 上述大约是我曾经拥有过的,或许还有其它焦段,但我确实不记得了。 这些镜头的成像都毋庸置疑(20/2.8稍差),而且做工也很不错(苏联标准)。可以这样说,苏联镜头里面,尼康口应该是做得最好的!基本所有的基辅19卡口的镜头,都有ARSAT H这个版本,据说H在俄文里面是N的意思,也就是说,铭牌带有H的镜头都是nikon的卡口,都可以成为物美价廉的nikon代用品。 同样,基辅19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它之前的编号有基辅17,该机具备全速快门;在它之后有基辅19m,改用塑料机身;再后,还有基辅20,或许还有我不知道的其它编号,只不过,都差不多就那样…… 照例上点它们拍的样片吧。本人水平有限,中毒还是解毒,敬请自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