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镜头,保守估计,大约有十多个版本,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可以去查查它的家谱,绝对会大吃一惊:有rollei版本,有voigtlander版本,还有zeiss版本,似乎还有schneider版本;有德国产,也有新加坡产;有单层镀膜,也有多层镀膜;有QBM口,也有M42口。真可以说品种繁多、家族兴旺。 这个头比较多见的是QBM卡口,然而,该卡口的机身基本都不争气,即使是全机械的SL35,故障率都相当高。渐渐地,机身少了,镜头就被改口用在其它机身上。我修过很多SL35,也改过很多这款标头,客观地说,这枚有着各种身份的50/1.8真算得上物超所值。 首先,外观非常简洁;其次,整体做工很不错,即使是新加坡产的也并无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头的调焦手感相当好。当然,对于多层镀膜的该头,还有一大特点非常唬人——眩目的镀膜。 该头的成像,我觉得就没多少必要在这里陈述了,相信很多朋友都曾经玩过。前几天有空,用改为AI口的该头拍了几张胶片,说不上好,发上来看看,也算是实拍记录吧。由于法兰距的原因,该头改为AI口需要将后镜组的外沿铣掉一个斜坡才不至于打板,喜欢折腾的朋友一定要小心操作,不要弄坏了后镜片。 胶卷:kodak colorplus 200 冲洗:C41手冲 扫描:minolta f3000 自冲自扫,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