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最后一次用LEICA拍胶卷,大约已十五年有余。 那些年的LEICA,比起时下,似乎更亲民些,虽然价格同样高高在上,但毕竟当时其它高端胶片相机也不便宜。经历了十余年的数码横行,绝大部分胶卷相机早已沦落到如白菜般廉价,而LEICA却一枝独秀,特别是M系列旁轴机,价格不降反升,一次又一次让人感受到炒作的力量。所以,有人说,经典名机——LEICA,和胶卷一样,都是优秀的理财产品。 但,我不这样认为。 作为商品,LEICA的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这十五年中并没有发生改变。只不过,由于大量的“其它品牌胶卷相机”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贬值,让LEICA显得保值而已,而这仅仅只是交换价值的变化。同时,十五年前五千元一台的LEICA,保持原状放到现在,即使能卖八千元,实际也是贬值的,并没有跑赢通胀。所以,无论怎么说,LEICA充其量也只能算“保值”产品。 我们常常把LEICA的保值归因于炒作,但从客观角度看,也必须承认,LEICA还是有它的核心价值的,换句话说就是,人家多少还是算基本面优秀的炒作题材。 那些年修过不少LEICA L39和M3这类机身以及部分镜头,深深体会到什么是精工细作。从这个角度讲,LEICA早年做机械相机,确实是认真的。后来无数的仿LEICA,单从工艺上看,至少我没发现超过LEICA的。同时,LEICA高速发展的那几十年,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市场先机,在照相机走向小型化的征途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再上一个台阶评价,甚至可以说推动了摄影历史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4年登场的LEICA M3,就是这样一台曾经非常先进,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名机: 改L39螺口为M卡口,这一进步是历史性的,镜头装卸变得如此简单。 宽大明亮的取景器,比起过去绿豆大的目镜,舒服了不止一点点。 内置取景框线取代了炮塔取景器,让更换不同焦距镜头变得更加方便。 …… 各种划时代的革新,集于M3一身,想不成功都不可能。绝对的领先,也让LEICA成了相机行业各大厂家赶超的对象。然而,如前所述,旁轴领域最终没有超越LEICA的。后来的日本厂家也很知趣地避其锋芒,以单镜头反光相机为切入点,最终掀起了又一场改变摄影历史的伟大革命。 或许正是因为这曾经的光环,LEICA在数码大潮的冲击下,竟没有死过去,活着活着还活成了滋润的“理财产品”,不得不说,品牌底蕴如此强大,绝对仅此一家。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太喜欢LEICA。虽然LEICA迷们时常津津乐道于摄影大师布列松、马克.吕布等等,似乎用上LEICA就会成为大师,但我只想说,那是因为当时没有更先进的相机。在相机行业高速发展的最近几十年,超越LEICA的品牌不胜枚举,仅从“利其器”的角度出发,就有一万个不选择LEICA的理由: 旁轴取景——视差硬伤 底盖装卷——异常麻烦 工艺复杂——维修不便 快门速度——高速太慢 …… 当然,最最关键的是:我有穷病,买不起LEICA。 用M3加summicron 50/2非常虔诚地拍了几张片,然而,水平太烂,很对不起LEICA,请看客们勿喷。 自冲自扫,仅供参考 胶卷:kodak colorplus200 冲洗:C41手冲 扫描:minolta f3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