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看春晚和男足的尹哥,春节看了什么书?

 中山春天奏鸣曲 2022-02-07
图片

春节每个人都不会闲着,尹哥也一样。除夕华大集团全球连线+年夜饭、初一国内连线+董事长汪老师发红包、全球的业务如火如荼在进行、驰援香港在冲刺准备、朋友亲戚要聚聚餐、带老人看场电影看冬奥开幕式、带孩子去趟动物园……

图片

一只忽然跳上来的环尾狐猴……自拍就对了!

那你还有时间看书么?当然有。看书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还是有的。比如尹哥没打麻将,没喝大酒,没怎么看春晚,根本没看男足……所以7天时间,只要平均每天有2小时看书就够了。

我春节的主要书单如下(共8本,3本朋友送的,5本自己选的):

AI类:

《终极算法》     8.0

图片

认识论:

《洞见》(英文直译:为什么佛陀是真实的)    7.5

图片

物理类:

《牛顿传》    8.5

《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    8.0

《混沌》    8.0

图片
图片
图片

环保类:

《十万年后的地球》    8.0

图片

哲学类:

《西南联大哲学课》    8.0

《大问题》    8.0

图片
图片

每本书都会打分并做索引笔记,以《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为例;

尹哥看《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时做的索引笔记

每本书还会勘误:

如《终极算法》P37,最后一句“300多万年”,实际应为“30多亿年”(国内译著在billion这个词翻译错的颇多);

如《牛顿传》P5,讲到牛顿死后(1727年)70年后托马斯·扬做的“双缝实验”,实际是1801年-1803年间,所以70年改为70多年就完美了;

再比如《牛顿传》P72,说薛定谔的猫是“一团乱麻”,如果译成“一团乱毛”,则更“达”。

因为前段时间发了《如约而至!尹哥的2021读书清单来了~》很多朋友们发来了各种问题,选择代表性并总结如下:

01

尹哥,你一年读200本书纯属吹牛。

嗯,尹哥似乎并没有动机吹这个牛,而读书越多,会觉得自己越笨。

尹哥唯一想做的,就是唤醒这个民族、特别是孩子们对书籍的热爱,让读书,而不是无脑游戏或者无厘头的短视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须知,大部分人很容易承认财富的差距,却往往不愿思考财富差距背后的原因。正如羡慕巴菲特、盖茨、马斯克的亿万家产,却忽略了他们为了成就而付出的努力,特别是他们每一年的读书量。他们的资产是你1万倍你很容易接受,但说他们读书量是你的10倍你却接受不了?更不用说读书效率差别可能高达20倍(在尹哥的读友圈里,中文每小时100页属于慢的)。

所以,与其在质疑比你成功的人,倒不如用这个时间来读几本书,提升自己进步的效率。

02

尹哥,我相信你读书有天赋,但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啊。

没错,每个人或许天赋不同。但不能说,我们速滑比不上武大靖,我们就不看冬奥会了。在天赋背后,我更想告诉大家的事,坚持永远比天赋重要,尤其是如果你不尝试,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

另外,人固然需要见贤思齐,但最核心是还是学会和自己比就对了。尹哥目前的读书量已经是极限,但如果你过去一年只读了5本书,今年翻个十倍,难么?坚持5年,回头再看,自然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之后的一览众山小

03

尹哥,你是如何选择要读的书籍呢?

这个问题问到点上了。如果随机给我200本书,我一年是不可能读完的。所以,我选书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

*生命科学类的,穷举。因为这是尹哥吃饭的本事。一本新的生命科学书,200-300页,1小时读完,因为新知识不会超过20%,所谓书越读越薄,也是这个道理;

*科技类的书,靠朋友、亚马逊、豆瓣评分,高分的努力覆盖50%以上;尹哥对物理、化学、IT还是相对熟悉,但也可能遇到新知识,比如天文、地理、深海等相关的内容,那么这类新知识的书就会精读;

*这一年的热点,比如去年的双碳、农业和种业,以及国际计量日备课,会在短时间内买来所有的书,在集中的时间内利用遗忘曲线原理(一个知识点记7遍)快速读完(一周内20-30本同类型的书),同步准备幻灯片材料,并选择不同的群体及时讲2-3遍,至少对我,这部分内容就会以结构化的方式贮存于长时记忆脑区

*哲学类书籍,40岁以后越来越喜欢,每年读10本(读了哲学书你才会真明白,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原理,从形而上的角度,你所谓的真知灼见,先贤们早就用不同的阐述方式说过了);

此外,每年不同的出版社总会有很多书籍希望请我写推荐语/序或者书评,这部分目前以译著为主,也因为此时还没有出版,所以我通常会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作品进行精读、校对甚至帮助雕琢下具体的行文。

04

尹哥,读书真的有用么?

当然有用,我今天的一切,大部分得益于读书。

曾经有个段子,说最挣钱的事情,都写在《刑法》里面了。尹哥想说,这个不全面。虽然刑法典也是一本书,但合法赚钱的事情其实都写在了书籍里。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青稞米。道理都在这,你不信,那不是古人和我骗你,而是你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改变。

做管理,要不要共情,那么这些共情的名句从哪里找?书里

做研发,要不要用其他科技突破的过程,这些细节从哪里找?书里

做市场,要不要讲起其他领域的案例?这些案例从哪里找?书里

做科普,要不要讲可以触类旁通的段子?这些段子从哪里找?书里

每个人都是24小时,我只不过是把大家不读书的时间拿来读书了。说尹哥看视频/音频学习么?其实看的不多,因为对我来讲音视频输入效率太低,所以我一般都是用纸质书+做笔记的方式获取新知的。

05

尹哥,为什么你讲东西,能有融会贯通的感觉。

谢谢这个问题。我原来并没有发现我有这个特点,后来被问的多了,我自己总结了下,主要就是这几点。

*读故人书,碰今人脑:

读书一直有一个很扎心的基本原则:多看“死人”的书,少看“活人”的书。这个道理就在于传世之作必然是经典。文学作品或许可以,但科技类绝对不行。科学是靠否定先前的科学才得以前进的,所以一定要碰撞今人的脑。尹哥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看大量的生命科学文献,这恰恰是我在华大工作的优势。而这十年的科学热点70%也都被生命科学承包了,所以就有了我总在解读热点的感觉。

*文理兼修,中西兼容:

其实这一条总结的就很二元化。知识本身不分文理,圆圆的地球又哪分东西?好的文学作品,并非仅因为辞藻华丽,大抵是古文观止之处并达造化之极;至于国学也好、科学也罢,在一个确定的时点上都不完美,而对于学者言,只有翻过这座山才有资格说此山不高,而不是站在两个山头上彼此看不惯,其实连对面山的路都不知在何处。

*志存救济,心存敬畏:

志存救济,是孙思邈于“大医精诚”内的一句,到处了他写此段的本心,我亦戚戚焉。而自民国以来,似乎“医”“文”二事在唤醒世人上,俨然成了对头?所以无论“弃医从文”还是“弃文从医”,为何不能“亦医亦文”?科普本身在于启智,既要佛心,又得仙术。既告诉大家正确的常识,又以普惠的心态提供解决方案,这就是我和华大小伙伴一直在努力的事业。

至于敬畏,听我讲过课的朋友的应该很熟悉了,我一直都对于人类的自大担心不已:已知圈越大,未知圈更大。没有科技的人文或许是愚昧的,而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看了《雄狮少年》,让我泪流满面,除了和主人公一样拼搏奋斗过的影子,那座擎天柱,当是矗立在所有从事科技人心中的敬畏之根

06

尹哥,你是怎么把这么多年代记住的?

嗯,这其实有技巧。对自然科学来讲,万物皆数;对社会发展史来讲,年代就是坐标。比如以牛顿传为例,牛顿的生卒年是1643年-1727年,那么和中国史能对上的话,牛顿周岁时,恰好是清朝建立(1644年),而牛顿离开时,是雍正五年;再进一步说这一年,雍正下了“禁武令”,自此民间实战武功渐废,而走向了武科举的狭隘道路。


图片

--  end  --

荐书如传灯,科普即公益!一代人努力,让生命科学早点流行起来!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