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摘录(3):科普人才的立体化思维探析

 山川世界 2022-02-07

根据当今发达国家科普发展的经验,科普历程往往需要经历公众接受科学、公众理解科学和公众参与科学三个阶段。我国《全民素质教育行动纲要》中提出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这种观点,“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立体化建设思维的形成背景与意义

   (一)社会大环境角度:略

(二)科普小环境角度: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为此,中国的科普不仅要建立对未成年人的科普教育长期机制,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采取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同层次实施计划行动,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而从科普工作者角度来说,在需要如此广泛科普的前提下,科普工作者人力不足,以及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包括动力缺乏不能进行有效的推动,将成为科普发展最为严重的阻碍。可见,科普工作者的立体化建设势在必行。

(三)科普内容与形式现状角度:中国许多科技知识与技术的宣传传播也处于科普历程的初期,要达到普及科技知识向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转变、实现从传统的科普手段向信息化和传媒化为主要手段的转变,需要以规范传统科普知识为基础,建立具有准确性、丰富性的成功要素;需要通过更多的形式来建立多样性传播方式,以达到普及目的。为此,我们不仅不能放弃单向传播形式,而且要探索出与新科技结合而成的双向互动多样性传播形式,使之建立起多变环境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中的立体化科普知识体系。因此说,我们的传播和宣传形式也处于立体化形态之中,有无限的空间可探。

二、科普人才立体化思维的内涵分析

    科普人才立体化建设可从思维和制度两个角度进行阐述,科普的立体化思维泛指科普事业在广度、深度和高度立体三维中有所作为而需要制订的战略与战术。仅从科普工作者的角度分析,立体化建设主指成为科普人才在科普立体化的环境中具备的素质建设,即对象立体化确立看问题的角度,目标立体化体现在目标的明确性、可行性和灵活性,成才立体化是一个利用资源和管理将科普工作者的有效提升和转变的活动过程,包括能够识别并确定为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过程;明确职责和权限;识别并确定过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评估风险及相关方的影响等,也就是思维角度的立体化建设思路

(一)对象立体化是以科普工作者为主体的自身建设出发,涉及专业科技领域的知识、技术、方法和精神的接受、理解和参与同时也要掌握面对不同受众所进行的科普传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并以立体化的空间进行广度、高度、深度目标的自我建设,即有效地将科技知识传播给有差异性的受众,从而提高不同受众的专项科技素质,最终培育出未来专项的兴趣者、科技专业工作者,甚至是专家等科技领域事业接班人的多层次目标。

(图1:立体化建设体系之一——对象立体化)

(二)目标立体化科普工作者针对科普不同受众,达到科普专业能力、知识普及和培育事业人才的立体目标所建立起的工作指标。若按年龄不同,制订目标立体化即是小学生的科技知识普及,中学生的科普专业能力,大学生的专业人才培育。

(图2:立体化建设体系之二——目标立体化)

    (三)成才立体化,是针对科普工作者进行选择、录用、考核、培养,奖惩等一系列建设过程,更全面的内涵在于包含科普工作者自身的思维立体化建设在内的健全和完善科普政策制度、优化大小环境等众多内容和提升发展过程。

(图3:立体化建设之三——成才立体化)

三、科普人才的立体思维建设思路

    略

    所谓立体思维系统,涉及了纵向思维(深度即逻辑思维)、横向思维(广度即非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高度)的思维方法。科普人才的立体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科普思想的解放,突破权威定势、习惯定势、书本定势和经验定势的过程,也往往就意味着不断创新和提升。立体思维作为一个思想架构,在抽象和形象思维基础上需要涵盖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即指善于从大局着眼,从宏观的高度寻找具体问题解决办法的思维形式,它具有讲究目标性、角度性和过程性的特点。

四、科普人才的三维度建设思路

)深度——科普人才的自我提升思维

一般性的自我提升可以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等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系统化进行,但不能仅停留在科技专业方面单一内容,需要立体化思维自我建设,仅对科普工作者的自我成长专业化概念是指教育专业化、科普专业化和从事专业专业化“三化”要求,但通过立体思维也需要包括与此“三化”相关的边际专业化的角度进行考虑,如需要旅游知识的工业旅游式科普概念、模型小实验技能等内容的二期课改科普概念;从受众对象角度考虑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更细分的幼儿心理学等等。

广度——科普人才的普及能力思维

    略

1.科普内容的普及广度思维

一般的科普内容以某科技专业的历史知识两大块为主,形式以文字图片描述、实体与模型展示为主,配以一些比赛等活动构成的。真正与江泽民同志在给中国科技馆二期工程开馆仪式的题词中写道: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所要求的内容相差相当大的距离。所以现阶段提倡重视知识传播与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重概念,需要我们普及建设上有所新的突破和提高,由此提出普及概念的立体化建设思路。

从收集整理开始,一般资料来源于报纸杂志书籍和专业资料,设想可以拓展收集渠道和方式提高丰富性内容,从“理所不当然”和“关注不相关领域”的思维中收集范围加以扩大,深挖知识点。

    第二是归纳整理的规范化,从而建立体系性的知识库。首先是通过规范科普内容目录,以“科技常识、专业历史、种类分类、种类进程、专业精英、相关专业和专业科普”七个版块来纵横中外古今和未来的科普知识,形成准确而丰富的专业科普内容目录样板。

第三是分级细化、充实内容,进行大量的丰富化建设工作。如科技知识版块不仅可以介绍专业项目的组成、结构、性能、动力、系统、设备等内部常识,也可以介绍专业项目的奥秘、介绍相关知识环境、术语,以及未来畅想等内容,把知识点做广做深做透。还有通过精英版块介绍专业领域内作出贡献的古今中外人物的同时,充实先驱、实践者、专业科学家、专业设计师等人物的事迹、故事、语录或趣闻等提倡科学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把知识与弘扬科技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相结合。

四,要针对科普内容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基础工作是繁杂枯燥的,如果通过思维拓展,将枯燥的内容转化普及化的内容。

2.科普形式的普及广度思维

传统的科普形式很多,在现阶段中起到了一定的普及科普作用,随着科技新发展,也涌现出如网络、多媒体等形式的许多科普新手段。从某角度来说,形式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仅滞后于科技和科普技术的发展,而且也受到内容表达的局限和技术要求的限制。

首先,科普要紧紧抓住抓好适合受众的传统科普形式,这也是科普最基本的要求。如能在做好做精做细角度思考问题,定能确保传统科普发挥最大的功效,设想能让展馆停放的实物生动起来展板内容表现得自然和感性,具有艺术气质,增加视觉停留时间科普书籍丰富多彩吸引不同层次的需求等等。

    第二是在传统科普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升。如在讲座科普活动中适当使用PPT、视频等手段增加表现力,也可以加入互动等增加科普的趣味性。

三,是借用新科技、新文化,探索专业科普的新形式和新活动,尤其是在信息化和传媒化手段上充分采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科普,利用休闲文化推进科普活动,如工业旅游等活动。

第四,要建立与科普边际化的多样性建设,通过艺术开展、商业形式、旅游形式娱乐活动等建立起与专业的关系从而达到形式的新生。如网络销售相关的模型、书籍、资料、纪念品等商品、建立网上科普或博物馆参观形式、开展网上飞机设计师、摄影等丰富多彩的评选活动,也通过有效的经营增加科普实力,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索思路。

高度——科普人才的培育目标思维

    我国在科普人才的评定上还没有专业标准,常以科普人员原有的技术职称为依据,或对展教、展品研制、编排和研究人员进行理工、农、医的初级(含员级、助师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认定。这是狭隘的,与科普领域不相称的评定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科普事业的人才激励。目前已有科普讲解员的职业资格评定,但事实上与任职资格无关,只是科普讲解员一种培养的手段而已,未列入人力资源准入体系。

既然拓展了科普目标和对象的思维,科普人才的高度培育思维也需要多层次和多手段的,仅仅建立“科普类”(自定义)三个等级职称和职业资格机制是远远不能满足科普事业的发展的。就从科普人才自我提升的深度角度来分析,科普人员不仅有专业功能的技术职称,应具有教育功能的职称和资质。

如果就职称角度来思维,科普事业和领域中不仅需要科普师,也需要工程师、政工师、讲师、作家、艺术家等各类的人才聚集,以及拥有与此配套的评定机制相适应。

脱离职称思维,科普人才的高度目标主要以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教育能力为类别的提升方向。

五、科普人才的制度化建设思维

参考文献

[1]《现代化城市的科普理论思考》李健民 上海科学研究所所长

[2]《全民素质教育行动纲要》

[3]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0732

作者简介胡鑫川 

本论文刊登中国科普研究所2014年《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21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