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阅读系列(9):陈柏楠治疗血管炎验案浅析

 经方人生 2022-02-07
图片
图片





血管炎是一类以血管壁炎症和坏死为基本特征的疾病,为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为血管壁有细胞浸润和坏死、纤维素样物质沉积、血管内皮水肿、增殖,血管腔狭窄、闭塞,引起组织缺血、坏死
本病属中医学“热毒流注”范畴,病因多为机体内有蕴热,外受风寒湿及热毒之邪侵袭,导致营卫失和,寒湿入里化热,湿热蕴蒸,痹阻脉络,气滞血瘀而发病
本病病因复杂,治疗较困难,且容易复发。陈柏楠教授从事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20余年,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血管炎,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陈师认为,血管炎病位在经络,以邪实正虚为主,虚实夹杂。
邪实多为外受风热、湿热、热毒,以致搏灼营血,络脉受损,气滞血瘀。其病机主要是热毒壅盛,邪伏血分,脉络瘀滞,体现了“因邪致瘀”。
正虚以气虚为主,原因有二:一者气虚卫外不固,则邪毒容易侵袭人体而发病,二者气虚行血无力,致脉络瘀滞,体现了“因虚致瘀”。
2 治则治法
由于本病邪实与正虚夹杂为病,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驱邪扶正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血管炎治疗过程的始终。
治疗上主张病证结合,期型合参。
急性活动期以热毒为患,如“病机十九条”所述:“诸病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大法,以抑制血管炎症,控制病情发展。
慢性迁延期,热毒渐退,邪伏血分,以瘀热为主,故治疗上以解毒活血,祛瘀通络为大法,辅以益气,以扶正祛邪,促进炎症消退,改善组织瘀血状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稳定期久病伤气,热盛伤阴,加之清热解毒中药易耗伤气阴,以气阴两虚为主,故治疗上以益气养阴,解毒散结为大法,以扶正固本,消除瘀斑、结节,防止病情复发。
同时治疗上应时刻兼顾“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则化源充足,正气旺盛,有利于驱邪外出,并防止大量清热解毒药物损伤胃气之弊。
3 典型病例
耿某某,男,24岁,2005312日初诊。
患者双侧小腿痛性硬结节反复发作7年。
患者于7年前胫前发作一次,并伴有关节痛,在当地医院应用激素治疗,渐好转。近日双小腿痛性硬结复发,痒痛,以胫前明显,激素疗效不佳遂来我科就诊。
症见:双小腿疼痛、瘙痒,肌肉关节酸痛,纳眠可,小便略黄,大便质干。舌质暗红、苔黄,脉滑数。
查体见:双侧胫前散布红色痛性结节及小片状皮肤坏死斑,周围组织红肿,皮肤暗红,轻度肿胀,轻压痛,表面脱屑。
中医诊断:热毒流注(热毒型)
西医诊断:变应性血管炎(急性期)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板蓝根30g,黄连9g,威灵仙12g,鸡血藤30g,车前草15g,当归12g,川芎12g,生地黄30g,赤芍15g,牡丹皮18g,连翘15g,茯苓18g,白术15g,黄芪15g,独活12g,牛膝15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服用中成药参芪颗粒,每次9g ,每日2次;黄马酊外涂患处。
3月24日二诊:服上药后,患者疼痛及瘙痒症状减轻,小便正常,大便略稀。双小腿部分皮损见皮肤脱屑,硬结节触之有所变软,无明显压痛,周围组织红肿明显减轻,胫踝处轻度凹陷性水肿。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解毒凉血,活血化瘀。
初诊方去黄连、车前草、赤芍、牛膝,加忍冬藤30g、泽兰15g、秦艽15g、甘草6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其余治疗不变。
4月8日三诊:经上述治疗后,病情稳定,未再新起皮损,痒痛消失,纳可眠安,二便调。双小腿硬结节基本消退,周围组织无红肿,遗留暗褐色色素沉着斑。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益气养阴,解毒散结。
初诊方去板蓝根、黄连、车前草、牛膝,加山茱萸15g、枸杞子15g、夏枯草15g、甘草9g,黄芪改为30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

文献来源:李彦州范长海.陈柏楠治疗血管炎验案浅析[J].中医杂志,200950(3):212-2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