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年特辑|虎之威名知多少

 369蓝田书院 2022-02-07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虎的威名声震遐迩。《说文解字·虍部》曰:“虎,山兽之君。”故此,虎有“山君”之名。明《骈雅·释兽》云:“山君,虎也。”关于“虎”字的本义,《本草纲目》曰:“虎,象其声也。”认为“虎”字的读音就象虎狂啸时发出的声音。魏校《六书精蕴》认为:“其文从虍从几,象其蹲踞之形。”周伯琦《六书正讹》则云:“象虎踞而回顾之形。”按“虎”为象形字,它的甲骨文、金文横看都象巨口利齿、文身长尾之形,小篆则象虎蹲踞之形。一个“虎”字,从字形到读音,都形象地体现了虎的威严。汉字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老”字在汉语中多作敬词,《周礼·地官》中云:“老,尊称也。”今天的人们将虎(哪怕是刚出生的幼虎)一概称为“老虎”,恐怕就是出于对山兽君虎威的敬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虎有一个妇孺皆知的“雅号”,叫“大虫”。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武松醉卧在景阳冈大青石上,“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在古代,“虫”不仅仅是指昆虫,还是对一切有足动物的通称。《尔雅·释虫》云:“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字有为首之义;虎为百兽之王,体形硕大,位居陆上动物界食物链顶端,因称大虫。

虎以其性暴戾,又被称作“戾虫”。《战国策·秦策二》载:“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是则一举而兼两虎也。’”

虎,又名“於菟”。鲁迅先生《答客诮》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左传·宣公四年》亦曰:“楚人……谓虎於菟。”“菟”,当为“虎兔”字之省写。据汉扬雄《方言》卷八:虎,“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於虎兔”。郭璞注:“今江南山夷呼虎为虎兔。”“於”,读作wū,为“乌”之古字,据此,於虎兔即乌虎兔,亦即於菟。又作“於檡”。“檡”“菟”字相通。《汉书·叙传上》载:“楚人……谓虎於檡。”颜师古注:“檡字或作菟,并音涂。”

虎又有“李耳”之名,或作“李父”。《方言》谓:“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滩南楚之间或谓之李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十二生肖中虎对应的地支是寅,故虎有“寅客”之名,也作“寅兽”。

《太平广记》卷四二八引唐《广异记》称虎为“斑子”。明代高启在《同谢国史游钟山逢铁冠先生》一文中称虎为“黄斑”。《太平御览》卷八九二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民呼曰封使君。’”后诗文中以“封使君”为虎的代称。

虎的代称还有很多。据《周书》“帝纪”记载,杨忠跟着周太祖来龙门狩猎,碰见一只老虎。杨忠只身一人与虎搏斗。他左手夹住虎腰,右手拉着虎舌。太祖见了,连连称赞他的勇敢,从此用杨忠的字“掩子”来称呼老虎。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诗:“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赵夔注:“伏猛以言虎,潜珍以言龙。”“伏猛”亦虎名。五代十六国中后赵武帝名石虎。宋《清异录》记曰:“石虎时号虎为'黄猛’……以避讳故也。”“啸风子”也是虎之别称。《本草纲目》中“虎……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的描述是对此名最好的诠释。

虎的头部黑纹较密,眼上方有一白色区,故名“白额虎”。此名后又被人格化,雅作“白额侯”“白额将军”。清《事物异名录·兽畜·虎》引《事物原始》:“白额将军、啸风子皆虎之别名,胡人谓之巴而思。”

“彪”在古汉语中解作虎身上的斑纹。《说文解字·虎部》云:“彪,虎文也。从虎,彡象其文也。”亦作幼虎解。元《韵会》:彪,“小虎”。庾信《枯树赋》云:“熊彪顾盼,鱼龙起伏。”

虎的异名很多。除了上述这些名称外,还有虞吏、伯都、十八姨、毛虫祖、斑哥、班叔、斑寅将军等诸多别称。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详细介绍了。这些异名虽然很少听说,但它们确确实实白纸黑字记载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且每一个异名都会有一个典故或者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个崇拜虎的民族,它们无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人类对虎的过度捕杀以及对野外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导致虎的野外栖息地大大缩小,虎的数量急剧减少。现在,虎已成为国际上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在国内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禁令,虎骨被禁止用于包括药用在内的一切贸易活动。

★  上海浦东 程超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