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老昆明的立春日》

 leopatralli 2022-02-08

 

老昆明的立春日


​       立春日,今天看来平平无奇。可若是放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少不得有一场盛大的官方迎春活动,称“行春之仪”。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打春牛。

        打春牛据考在初唐就已出现。传说春牛是隋炀帝的化身,最初只作为一种普通的民间祈愿迎新,夹以部分发泄的活动。后因官方参与,规模日渐盛大,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祭祀流程——“迎春”、“打春”、“抢春”。自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这个仪式通过官方规定传向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作为云南省行政中心的昆明,也确立并实行了这个每年举行的国家典礼。

       迎春前,钦天监会按照当年立春日的天干地支来确定春牛的颜色、芒神的衣着,以及芒神应该在春牛身边的位置,随后通知昆明郊区的农民做好“春牛”和“芒神”。立春当日选定吉时(一般多在清早),于昆明今东风巷五谷寺(址)前设立“春场”,省府各县大小官员穿上朝服,带着全部仪仗出城来到这里,由负责迎春的省级司礼官员象徵性地用花鞭打三下桑木为骨、竹篾为胎、外糊黄泥的“春牛”,仪式就开始了。

        在鞭炮的硝烟中,“春牛”和“芒神”被人抬起来举得高高的,伴随“呜哇”的唢吶开道,和官家的仪仗一起从德胜桥进入昆明城中,直上五华山。长达一公里的队伍最后跟著的是由艺人踩著高跷,装扮而成的各种神仙,滇戏班子、杂技、杂耍,都站在人抬着的八仙桌子上。城内万人空巷,都赶来看热闹。实际上,这也是由官府组织的民间艺术年度大会演。

       之后春牛会被众人从山上抬下,返回春场。各级官吏按官职大小,依次接过花鞭奋力抽打三下,直到春牛完全打碎,打得越碎就意味着秋季能够大丰收。至此官吏们参与的部分全部结束,或乘轿或骑马返回任上。这时早已在一旁观望的农人与儿童们便登场了。他们一窝蜂涌上去捡拾打碎的土块,撒入自家的农田,讨个丰收的吉利。如果是遇上灾荒年,春牛腹中还会装有五谷(稻、菽、麦、黍、稷,即水稻、黄豆、小麦、黄米、小米或高粱)各一袋。谁能眼疾手快地拿到就算谁的,既是粮食补贴,更是对于积极参与活动者的奖励。虽然如此,但深谙处世之道的农人们往往不会独自享用,或多或少会向同为街坊邻里而未获得者匀出一点,促进人事关系。

      严格地说,昆明的迎春仪式和当时全国其他地方大同小异,却又具有地方特色。比如那位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的“ 芒神”,昆明人就叫他“拗蚂”。

       据说,“拗蚂”每年的形象,是针对当年的气候反着来的。如哪年他赤脚,披着下雨时的蓑衣,那就意味着这一年要大旱;可如果是穿着粗布鞋,打着绑腿,那年雨水就会特别多,甚至有可能内涝。所以老昆明人说谁穿衣服不合时令,就叫他“拗蚂”;说谁倔,也称这个人是“拗蚂”, “拗得很”。

       可惜昆明的这个官方迎春仪式,民国元年就彻底完结了。要不然,如此充满叛逆精神的“拗蚂”,应该更受到新青年们的欢迎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