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 || 正月初七补学初六“研师三人行”课程•所想小记

 陈昱行思录 2022-02-08
初六晚上发现WIFI断了,又泡脚和聊天,没有参与三人行的学习,今晚买了流量,补上。
回看有一个好处,可以倍速,嘻嘻😁…

1.王老师推介的这个“数字绣”,除了被动“绣”,还可以主动“设计”,即王老师课程里经常有的那种学生玩过“数字绣”之后,自己设计这样的模板给别人去绣,也挺好的。

2.刘老师提到“喜欢的教学研究是先实践做起来看学生的反应”,让我想起我们的研究。2014年之前到2018年,我们也是先实践探索再理性反思,所以我们回头看时称之为“行与思”,行在先,思在后,且行且思;2018年以后,我们发现,当一项研究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走得更远更稳,必然需要理论构建,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研究框架,需要行动指南,此时我们称我们的研究为“思与行”,思在先,行在后,且思且行。一句话,我们希望知行合一啦。

3.刘老师强调要事先展示给学生老师想要的“作业结果”或“成品”,这样学生才会呈现更多的优秀作业。这让我想到我们团队张艳老师、陶红老师等所做的工作,尤其在“画绘本”“画结构”作品中。这种成品的提前展示其实是一种重要的示范,树立一个样品,也是树立一个标准,让学生去达到去争取去模仿或模仿中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谁不希望自己的作业被展示被赞赏呢?

我们团队还有的老师,对此种做法并不感冒,他们更倾向于只给学生作业要求,不给范本,他们认为范本限定了学生的创造性,“展示”一旦成为作业的目标,则不利于真实学习的真实发生,形式一旦大于内容,学习可能也会流于形式。

我个人持中间态度,低年级入门时可以适当用“表扬”“展示”“范本”去激励和引导学生,中高年级,甚至低年级中后期,就要注意转化方式,淡化形式关注本质

然后,利用展评时典型作品来作引导,也就是说,一个班级里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有创意的作品,好好利用这些作品来引导学生。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知道我做好了就会受到认可,获得成就感;同时别的学生经历了自己做的过程后,再看到这些好作品,感受是不一样的,哇,还能这样!学到了!下次我可以怎么做?……

也就是,相对于作业前看到一个标杆作品(不伦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自己去模仿和达到,不如大家先各显神通,然后一起出来溜溜。第一次这样操作,班级展示时可能比不上有示范的,那么多优秀作业涌现,但是长期以往,这样的班级学生一定可以笑到最后。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不管是你喜欢作业前示范的,还是展评时再引导的,只要坚持做下去,最后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和成长。所以,坚持做很重要,其他都是细节问题,最多只是老师的认识问题,不影响长期效果。因为长期的这种作业,学生必然会走向自主思考,哪怕一开始是模仿的形式的成分多一些。

4.为数学表现不好的学生特设作业,这个特别赞同。我们团队也做过很多尝试,大同小异,这个灵感源自于《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老师为学生特设运动项目……我们可能更关注利用数学画去走进特殊学生,进而提升他的数学兴趣、信心和能力。我之前记录过一些学困生的成长故事,连续性的,每次拿出来看都很有感触,因为考虑到隐私权,一般不会公开出来。

5.看到这里,想谈一个问题,有几位熟识的专家都跟我提过,那就是我们做“数学画”不要太执念。

因为学习数学的方式是多元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为什么抓住一个“画数学”不放呢?

理由很多,简而言之,1.研究聚焦的需要,可以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没办法样样都做;2.画数学的属性决定了它更容易与数学,与儿童,与其他学习方式产生勾连;3.单单一个“数学画”研究我们还没有做好呢,那么多值得去开垦的处女地啊!实在不好又去搞别的!因为别的会有别人去搞的啦!我们就搞“数学画”不好吗?4.我们搞“数学画”教学研究,并不排斥其他数学学习方式,恰恰相反,我们做了大量“数学画+”活动,注意注意注意,“数学画”不惟数学画,“数学画”其实是综合性的;5.据我们所知,目前国内,没有哪个团队或个人有我们专做“数学画”做得更早更久更执着,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名气,但又有什么关系呢?热爱就是最大的动力,我们有热情做下去有信心做好!越做越觉得有太多可以做的啊!怎么会丢下搞别的?

6.章博谈到我们小学阶段过关评价VS竞争评价时,指出不要拔高标准,老师不要自卷。我赞同!高度赞同!关键还是认识问题。双减前,有一次,我跟本地一所学校的教务主任聊当时非常普遍也非常激烈的考前刷题现象时说过,如果哪一天我们的老师不刷题也能自信自己的学生可以考好,那该多美好啊!但愿这一天快点到来。

章博今晚也提到作业的水平分层、作业设计的意图目标需明确等等,让我对后面的内容倍加期待!

7.每次学习都十分幸运于章博和陈编、王老师的引领,总会有一些见所未见的新东西!比如今晚这些,陈桂生先生的名号第一次听说…孤陋寡闻啊!陈编的思维灵活度特别高,创新性也极强,听他的很多分享真的很享受!陈编经常调侃自己非数学教育专业出身,但是恰恰这样的旁观身份让他的很多视角和观点给我们带来很多好的启迪。

最后,感谢刘老师!感谢研师三人行团队!又一个补课的美好夜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