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针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加强针刺感应和行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

 肉佬诗 2022-02-08
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八种:
1.循法  医师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的方法(图1)。《针灸大成》指出:“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说明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此外循法还具有一定的行气作用。

2.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图2)。《针灸问对》曰:“如气不行,将针轻弹之,使气速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3.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或者用拇指、中指固定针柄,以示指指尖由上至下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图3)。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刺手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图4)。《针灸问对》有“摇以行气”的记载,在《针灸大成》亦载有“针摇者: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庶使孔穴开大也”。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泻实清热;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  医师用刺手拇、示两指持针,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图5)。《医学入门》载:“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之状,谓之飞。”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适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

6.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刺手拇、示两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图6)。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7.搓法  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师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的方法(图7)。《针灸问对》说:“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本法有催气、加强针感的作用。

8.按法  针刺得气后,医师用押手按压所刺腧穴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图8)。《针灸问对》中的“行针之时,开其上气,闭其下气,气必上行;开其下气,闭其上气,气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气上行,以指下抑之;使气下行,以指上抑之”即是此法。本法具有行气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