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凡文化水平最高的帝王,莫不以身害国

 恒真馆 2022-02-08
隔壁老张启示录

2021-12-07 09:24

公元555年1月27日,南梁都城江陵被西魏五万大军围的水泄不通,城内的防卫力量只有八千人,救援的大军还在路上。

天黑之后,魏军主帅于谨下令攻城,只见魏军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梁军守城将领胡僧佑组织人员拼死抵抗。

外面杀声震天,处在内城的皇帝萧绎和一帮文臣除了焦急地等待之外,已别无选择,胡僧佑是他们最后的希望,都祈盼他能坚持到援军的到来。

突然一颗流星划过天际,落于翼宿,轸宿之间,萧绎读易多年,他知道这是大凶之兆,今晚必败无疑。

俄顷,胡僧佑战死的消息传来,殿上群臣皆抱头痛哭,因为他们的希望破灭了。

事已至此,萧绎也不想对任何人再说任何话,带领宦官高善宝径直走入了阁竹殿,那里是他存书的地方。

他七岁读书,距今已有四十年。这四十年里他阅书无数,著书无数,也存书无数。

人常说武能安邦,文能治国,读了一辈子书,竟然读到亡国灭家,这书读来何用!他此时心痛得无法呼吸,他很恨,可恨什么呢?恨书籍!他恨书籍误了他。

他命高善宝点燃了火把,随后猛然夺过火把,扔到了大堆的书籍上,大殿内火势迅速蔓延,所有的书籍很快处于一片火海之中。

萧绎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说道:

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

说完跳起便欲纵身火海,身后的高善宝死死地抱住了他,声泪俱下地哀求道:老奴跟随陛下二十年,何忍见此!陛下,听老奴一句吧,自古降国之君,也不失封侯,留待日后,还有复国机会呀!

萧绎也只好作罢,随即命人做了降书送往西魏军营。

得到西魏回复后,萧绎便骑马去了西魏主帅于谨的大营。当晚,萧绎即被于谨下令用土囊闷死。而行刑的人正是他的亲侄子萧詧。

萧绎城破前的这次烧书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最大的一次文化灾难,历代文籍精华均毁于本次大火,合计十四万余册。

它给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萧绎本人也被史学家看作是历史的千古罪人。

那萧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那就让我们透过历史烟云,去简单回顾萧绎的一生

一个奇怪的梦

我一直怀疑爱好是否也会遗传。梁武帝萧衍在历代帝王中的文学成就是首屈一指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况且造诣颇深。他的后世子孙也皆以文学见长。

萧绎就妥妥地遗传了萧衍这方面的优点,咱们试想一下,现在五岁的孩子能会什么,恐怕阿拉伯数字123认着都费劲吧。可萧绎五岁的时候就能背诵《曲礼》,这是一门专门记载礼仪规范的书,内容比较繁琐。

不幸的是萧绎在七岁那年患了眼疾,萧衍没有重视,结果随着病情的逐渐恶化,右眼瞎了。这也是萧衍痛悔莫及的事情,所以后来给了他更多的爱以弥补内心的亏欠,也正在这一年封他做了湘东王,镇守江陵,即现在的湖北荆州。

古人非常在乎自己的外貌,所以身体上的残疾让萧绎耿耿于怀了一生。

他一只眼虽盲,爱学习的志向却更加坚定,到十七岁时已经是:

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 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梁书.元帝》

他不好声色,虽贵为皇子,却从不以权势凌人,同江陵底层的文人交往无任何障碍。就这样,他在江陵渡过了三十多年的悠闲岁月。

后来的某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人告诉他:

天下将乱,王必维之。--《梁书.元帝》

当时天下太平,乱从何来,真是无稽之谈,萧绎醒来暗自发笑。

可梦后不久又背生黑子,身边有相士告诉他这是贵不可言之兆,有帝王之命。萧绎认为这更不可能。

萧衍有八个儿子,萧绎排行老七,按照古代长幼有序的原则,将来皇位继承人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可是日后的发展却一步步应验了那个梦。

老大萧统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可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就死了。老二萧综不是梁武帝的亲生孩子,后来叛逃到北魏。老四萧绩,老五萧续都英年早逝。只剩老三萧纲,老六萧伦,老七萧绎,老八萧纪。

萧衍晚年选定的继承人是老三萧纲,这时候依然没萧绎什么事。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不久,都城建康即被攻陷,梁武帝萧衍被困死台城,太子萧纲也被侯景杀害,大梁陷入无主的混乱状态。

国难未靖,大仇未雪,剩余的哥几个为争夺皇位先打了起来,参加争夺战的还有那个早逝的大太子萧统的两个儿子:萧詧,萧誉。

萧绎手下强将干吏比较多,实力最强,后来把老六萧伦赶到了北齐,攻杀了老八萧纪及侄子萧誉,另外一个侄子萧詧被逼逃到了西魏。就是这个逃走的萧詧,为日后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内战以萧绎取得完全的胜利为结束,随后依靠王僧辩和陈霸先两员名将之力,经过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于552年平定侯景叛乱。同年,萧绎即位于江陵,史称梁元帝。

二个错误决定

萧绎称帝后,有一个问题摆在了面前,都城是迁回建康(南京)还是留在江陵。

萧绎七岁封地江陵,到称帝为止已接近四十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再熟悉不过,从感情因素上讲他希望以江陵为都,但从战略位置出发,江陵显然不合适。

他一个人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就把问题抛出来交给朝臣商议,结果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江陵籍的朝臣都认为应该选择留在江陵,而建康籍的都声称应该迁回建康,就这样争来争去,依然悬而未决。

最后,萧绎采用了一个看来很荒唐的办法,算卦。这是古代常用的办法。经过术士杜景豪的一番操弄,最后得出结论:迁之不吉。

这正中萧绎下怀,立即定下了以江陵为都,建康为陪都的决策,把王僧辩调离江陵,改任健康,让陈霸先守京口(镇江)。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当时天下三分:南梁,西魏,北齐,原本南梁是这三个国家当中最强大的国家,可经过了几年的战争之后,富庶的南梁基本快被折腾光了,这时候已经成了最弱小的国家。

人常言弱国无外交,国家弱小就夹着尾巴做人,文人自古有个毛病 不会委曲求全,叫宁折不弯,所以萧纲在同西魏的外交中犯了一个致命的政治错误,就是在对领土的划分上采用了强硬的态度据理力争,并且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了西魏来的使者。

这一切令西魏的当权人丞相宇文泰怒火中烧,而那个先前因争夺皇位失败而逃到西魏的萧绎的侄子萧詧为了报仇,又进行火上浇油。

终于,公元554年十月,宇文泰派出于谨,宇文护,杨忠等三员大将带领五万兵马杀向江陵。

三路没有到达的救援

率先得到西魏入侵消息的梁武宁太守宗均立即飞鸽传书江陵。萧绎得知消息大吃一惊,立即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可是有两位朝臣持怀疑的态度,一个是太府卿黄罗汉,一个是侍中王琛。

黄罗汉认为两国交好,也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入侵之事多半是虚的。

王琛刚从西魏出使回来,他认为他在西魏见宇文泰的时候,宇文泰表现的和颜悦色,不至于这么快就翻脸吧,也认为消息是假的。

萧绎不放心,就让王琛再去趟西魏探听虚实。西魏的都城在长安,江陵至长安,就是现在的荆州到西安,距离600公里,就算六百里加急奔个来回,也接近一周的的时间吧,有这时间在军事上足够改变一切。更要命的是王琛带回来消息说未见西魏大军云集,入侵消息不属实。

萧绎以防万一,征调远在建康的王僧辩入江陵布防,王僧辩接到调令火速赶往江陵。可是建康距离江陵750公里,率领部队基本靠步行,这注定在西魏攻破江陵前是赶不到的了。

而离荆州最近的郢州(武昌)将领陆法和主动前来驰援,都已经到了江陵城下,萧绎却让他回去:并说:

此自能破贼,但镇郢州,不须动也。---《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

这样一支救命的武装力量,萧绎为什么要拒绝?

说起这陆法和,他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他是个和尚,能知过去未来,所说之事皆能应验,但他不在佛门修行,而是出世做了一名领军的将领。

陆法和门下弟子数千人皆充在军中,这些人只听命于陆法和。萧绎天性多疑,十分忌惮他这只武装力量,故对于陆法和的驰援选择了拒绝。

1月份,梁军和魏军在离江陵还有四十里的外围战线上进行了第一次交锋,梁军溃败。

此时的萧绎又征调广州刺史王琳入援,广州离荆州路途遥遥,城破之日也是注定不能到达。

1月27日,西魏兵临城下。此时的江陵城已经是一座孤城了

后记

萧绎一生著述达四百多卷,涉及天文,地理,玄学,儒学等多个领域,纵观历史,就文学水平来论,历代帝王无出其右,他曾自我评价:

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资治通鉴.梁纪二十一》

此话甚是得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