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池烽火|南风恤民“迎薰门”(阜阳古城门系列之四)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2-20 发布于安徽

   颍州古城的南城门名为“迎薰”。旧志记载,南城门建有月城,额曰“丹冗”。祀玉皇,一名玉皇楼。其左侧置偏门以达正门,城外隍池深与广侔(móu,相等),有桥跨隍(护城河)以济往来。

  “迎薰”其意源自上古相传为虞舜所作的《南风歌》,原文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译成白话则是:“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啊。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啊”。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颍州官府以“迎薰”(迎承薰风)命名南城城门,表达了为民着想,为民解忧的人本思想,有其积极的人文意义。

   南门郊外,有张龙公庙、山川坛和卧牛岭等名胜古迹,是历史上的“汝阴八景”之一。颍州龙王庙,也叫张公祠、张龙公祠等。明嘉靖《颍州志》(卷之六·祠)记载:张龙公祠,在迎薰门(南门)外,宋苏轼碑阴,右《张龙公碑》,赵耕撰。历代旧志城厢图多有“张龙公祠”(龙王庙)在南门外东侧护城河南岸的标志。张龙公,即张路斯,在唐朝景龙年间(707709)曾任宣城县令,颇有政声,后隐退颍上县百社村,民间把他神化为龙王,他的9个儿子也都是龙,并建祠以祀,遇有旱涝祀祷很灵。朝廷下诏封张路斯为“昭灵侯”。

  古代颍州官府为体恤民情,与民同忧,遇有旱涝等天灾多去属县颍上名气很大的龙王庙(亦称张公祠)祀雨。北宋元祐六年(1091)欧阳修守颍时曾去祭祀,写有《祈晴文》《祈雨祭张龙公文》等,其《集古录》记述有张路斯与九子化龙的传说。苏东坡元祐六年(1091)知颍时祈雨得应,作有《祈雨迎张龙公祝文》《祈雨送张龙公祝文》《祈雨祭张龙公文》等。即便到了清代,颍州知府认为颍上县龙王庙是正宗,有径直去祀雨的。如“清光绪某年,颍州府境大旱,知府曹祎亲诣庙祷雨,立应,报以额,令悬庙内”(民国《颍上县志》與地书下)。

  宋苏轼《昭灵侯庙碑》记载:“元祐六年(1091)秋,旱甚,郡守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苏轼迎致其骨于西湖之行祠(临时的祠堂),与吏民祷焉。其应如响,乃益治其庙宇也。”后黄河泛滥,多次侵颍, “大水冲了龙王庙”,西湖的行祠被毁,迁移至城南门外护城河南岸一岗地重建。张龙公祠坐北向南,两进院落,有山门、正殿、耳殿、厢房等及龙井等建筑,祠内立有欧阳修、苏轼等祷雨碑石。龙王庙建成后香火蔚盛。岁以春、秋上巳日致祭,其祝文曰:“于维明神,孔武且仁,有求即应,有旱即霖,茂我百榖,粒我烝民。今兹仲春、秋,特举明禋,神有显道,桴鼓鉴临。尚饗!”

明嘉靖五年(1526),北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史道任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佥事。在颍期间多有善政和建树,使民心安稳、社会安定。有一年,颍州大旱,史道心急如焚,带着供品,亲往城南门外的龙王庙祈雨。心诚辄应,不日大雨倾盆,旱情得以缓解,百姓心存感激,以至史道离开颍州5年后,官府仕民仍感念他的业绩,在南城兵备道衙署内立《佥宪史公去思碑记》。

  清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安徽巡抚陶澍来颍州阅兵。陶澍,清代名臣,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改革家。“惟时郡邑大旱,民情惶惴,公斋宿行馆,晨则先诣南郊张龙公庙,升芗默祈甘泽”。“越二日,微雨。次日,益以霡霂。又越日,大雨滂沱,遍及六邑”。陶澍的这次祈雨大见成效,不仅解决了旱情,还给颍州带来了连年的大丰收。知府马志燮、知县朱艧等遂建“临颍亭”树碑立传,亭联“爱民霖雨降;德政颍河清”,以颂陶公之德。

  解放后,城南门外龙公祠旧址先后为阜阳县马车社、运输公司等单位。目前龙公祠遗址所在院落仍存,近在开发,院内可见一株长势茂盛的近百年树龄的大皂荚树。

  昔日的春季,南门外“城南高阜,杏花最繁,金衣掷锦,红树歌春,亦天然景也,曰杏林晓莺”;冬日,白雪纷扬,银装素裹,“蜿蜒南郭半崇冈,六出花飞路渺茫,一片琼田迷夜月,几重珠树晃斜阳”的“南冈雪色”构成了古代颍州的“汝阴八景”之一。南门城外张龙公祠、卧牛岭等掩映在芳草茵茵、胭脂万点的杏花丛中。做为一处历史景点,如果在南城河岸边再造一座“龙王庙古井亭”并与奎星楼(望霍楼)相呼应,也是不错的城市建设规划创意。也有学者建议在此处进行考古发掘,或重建龙公祠,或设立相关标志,以便市民了解古颍州南门的这段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