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池烽火|太平丰稔“宜秋门”(阜阳古城门系列之五)

 颍州西湖会老堂 2023-02-20 发布于安徽

  

  明嘉靖《颍州志》记载:“宜秋,即西门楼”。楼中设大士阁,祀大士即观世音菩萨。建有月城(瓮城)。

   一年四季,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是一个自然规律。秋天,秋色宜人,是个天高气爽,令人喜悦的收获辛劳成果的季节。“宜秋”,即是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伫立在颍州古城的“宜秋门”城楼上,晚霞满天,极目望去,西郊广阔的原野上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唐代“天元盛世”(713-741)时,政治家、文学家张说,应玄宗皇帝(李隆基)之命作《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生动传神地描述了当朝皇帝登楼观看一场拔河比赛活动的盛况。尤其是“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一句,其诗意是:春天里有百种乐舞杂技,帝王只希望看到秋天都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宜秋”是全诗的主旨,全诗寄寓拔河以致太平丰稔的民俗祝福,流露出唐玄宗(李隆基)与民同乐的思想。

民以食为天。古人崇拜“社稷”。它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根基。《白虎通》中说:“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上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京城有国家级的社稷坛,地方各级城市均设有祭祀社稷的场所。颍州“社稷坛:在南城西门,关外一里,洪武初建正坛,面北。坛门:在坛北。宰牲房:在坛西西南墙。祭器库:在坛西东墙下。斋宿房:在坛西北墙下”(正德《颍州志》卷之二·祠祀)。明万历时重修颍州社稷坛,郡人徐治民撰有《重修颍州山川社稷坛碑》记其事:“募义民褚梦龙董役。高其坛壝,卫以垣墙,正封界、树坊额、饰阶级,仍建屋三楹,为更衣所。择谨厚一人守之,以时其扫除。逾月而告厥成。”各地府州县的“社稷壇”多建在西门外的西郊。如颍上县“社稷坛,在颍阳门(西门)外,西一里”;太和县““社稷坛,西门外”;亳州,“社稷坛,西门外”等。其礼制,岁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颍州府属阜阳县祭祀正供经费18两白银。

颍州“社稷坛”西门外半里,在“东来第一宫”之南。但城图标示“社稷坛”之北为供奉真武大帝的玄帝庙(真武庙)。文史学者张卫钧著《阜阳旧城考略》记述:“西关有东来第一宫,民间习称祖师庙,祀真武大帝,始建不详”。我市历史学家罗文博教授也在《志鉴》(2011年第一期)撰文记述,祖师庙位于阜阳城西关外,临大街,坐北面南。尊奉的是真武大帝。清同治五年(1866),主持道士张来培募资重修,有山门五间、大殿五楹、东西厢房各三楹,及道士住房共二十余间。建国后被占,改为公立“西关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因房地产开发商品房而拆毁。“有一种说法使人可信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是说祖师庙尊奉的是春秋时的鲁国人公输盘”。公输盘,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后世各朝代的手工工技都把鲁班奉为祖师爷。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阜阳城的八大匠(木匠、泥水匠、石匠、画匠、绳匠、漆匠、竹匠、船匠等)也奉鲁班为祖师爷,在祖师庙敬奉。由此看来,“东来第一宫”即是“祖师庙”,庙内祭祀的对象比较丰富,真武大帝(玄帝)的牌位也供奉在其中。

  “宜秋门”外为西关,四周围有堤埝,开有寨门。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卷二·建置志)记载:“西关大街,由西门起,至西寨门止;民国三十五年《阜阳县城厢图》清楚显示,出了宜秋门踏过横跨西护城河上的吊桥,道路两侧均为稠密的居民区,即西关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