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踪迹|苏轼守颍,梦境积累成美文(下)    李援朝

 仰止无疆 2022-02-08

图片

  苏轼守颍还有一个类似的梦境故事。据他在绍圣三年(1096)贬官惠州所作《和陶桃花源并引》记载:予在颍州,梦至一官府,人物与俗间无异,而山川清远,有足乐者,顾视堂上,榜曰“仇池”。觉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故居之。明日,以问客,客有赵令畴德麟者,曰:“公何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他日,工部侍郎王钦臣仲至谓余曰:“吾尝奉使过仇池,有九十九泉,万山环之,可以避世,如桃源也。”

图片

  苏轼仰慕晋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拆腰”,毅然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胆略,赞扬“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的品行。苏轼也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类似陶渊明“桃花源”似的理想之中的“仇池”胜地。颍州梦境中的“仇池”就是他心目中的“桃花源”。

图片

  苏轼念念不忘梦幻中的“仇池”。他离开颍州至扬州任上,在元祐七年(1092)五月因获奇石,视为至宝,遂创作《双石》诗,其序曰: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岗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其诗曰:“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图片

  由此可见,苏轼所创作的《双石》《和陶桃花源并引》,及他的一部名为《仇池笔记》(《东坡志林》姊妹篇)的著作等,均于他元祐六年(1091)在颍州任上的一场神奇的梦境有密切关联,并一直萦绕于怀。因此,著名文学大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认为:苏轼“和陶”始于颍州,也是颇为道理的。所谓“和陶”即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唱和陶渊明诗歌,是为晋代以后诗人所作的和陶诗的总称。而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自苏轼始。

   苏轼在颍州任上深入研讨《陶渊明集》,在《书李简夫诗集后》赞许陶渊明“欲仕则仕,欲隐则隐”的精神,以及在颍州的“仇池”之梦,均是他莅扬州任后正式“和陶”不可或缺的前奏,这在颍州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事件,值得深入研究。

(此为神羊独创文章,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