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承:与父亲决裂13年,70岁娶30岁保姆,婚后生下大胖小子

 冬不拉拉 2022-02-08

图片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古往今来,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一直是个问题。其中父与子之间矛盾冲突是最大的,因为彼此都是男性,很难有温情的沟通。父爱如山,往往坚毅而沉默,儿子却时常粗心大意,将父亲的爱视若无睹。而这使得二者很难沟通到位。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与儿子的关系却不怎么和睦,他与儿子曾决裂十三年。双方再无联系。他们之间有太多的矛盾,季羡林的儿子季承不满父亲从小到大对家庭的忽视,认为季羡林没有做到父亲的责任。季羡林则不满儿子娶了年龄那么小的妻子。父子二人的相处时间并不多,缺乏应有的沟通,导致隔阂越来越大。

季承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是长期积累的,他们决裂了十三年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在最终,季羡林晚年病重的时候,两人重归于好了。但那时已经很晚了,在和儿子重逢四年后季羡林就离开了人世。

图片

1、 从小缺乏父爱

季羡林出生于1911年山东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父母的安排下,十八岁的季羡林娶了彭德华为妻,彭德华是传统的封建女性,她没有文化,但是却很孝顺季羡林的父母,对季羡林也很好。在婚后不久,季羡林与彭德华生下来一儿一女,可是季羡林却与儿女没有什么接触,因为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季羡林就去了欧洲国家留学。

在季羡林出国读书的时间,彭德华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支撑着家庭的一切,照顾年老的公公婆婆,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在季承年幼的记忆中,永远是母亲忙碌的场景,而父亲的字眼都很少出现。

对那个男人,季承抱着抵触心理。童年的父爱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季承曾经有过想象父亲的形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适应没有父亲的存在。长时间的分离还是在季承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憾与怨愤,对母亲的感情越深厚,也越心疼母亲一人辛苦支撑着家。

季承与父亲第一次见面是在他十一岁那年,他听到广播中播放父亲要回国的消息,一直以来只在照片上看过的父亲突然就要在现实中见面,季承更多的是慌张无措。而留学归来的季羡林为他和姐姐一人一支钢笔。当时时髦的钢笔还没来得及捂热季承的心,他与这个陌生的父亲也没来得及熟悉起来,季羡林就又启程去了北京。

图片

原来季羡林回国主要是因为被北京大学聘为教师,他在济南的老家没有待几天就走了。季承就在11岁那年和自己的父亲季羡林有了一次短暂的接触,而后又了无音讯。直到17岁的时候,季承考到了北京的一所学校读书,二人的见面才多了一些,但是季承对季羡林的感情却并没有增加多少。

17岁的季承在上学期间并没有跟父亲住在一起,而是选择住校。在这个年少轻狂的年纪,他不再对父亲产生过多的亲情,他对父亲仅抱有基本的尊敬。对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难,他也不会去求助父亲,而是努力着自己解决或找别人。而季羡林也对季承疏于管教,没有对季承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关心。两人与其说是父子,其实更像熟悉的陌生人。

图片

季羡林忙于自己的事业和文学创作,一直忽视家庭。在去德国留学期间,他与家人从未有过联系,一封信也没有寄往济南老家。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也从未尽到父亲的职责。季承自小就是在这样父爱缺失的环境中长大的,他接触到最多的只有奶奶,母亲和姐姐。

他对于季羡林这个父亲,一开始或许有期待,但随着长大,这种期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他作为人夫和人父的不满。

季羡林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在儿子年幼时就离开了家,也没有给儿子应有的关系和照顾,最后父子关系淡漠是必然的结果。父母小时候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如果从小就疏远自己的孩子,等孩子长大如何弥补也是于事无补。

图片

2、 父子决裂十三年

季承与父亲关系破裂的第一个大的隔阂就是母亲彭德华的去世。一直以来,彭德华都是作为季承与季羡林关系的润滑油,两人虽然关系平淡但也不至于决裂。

而在彭德华去世后,父与子就爆发了第一场矛盾,彭德华与季羡林夫妻多年,季羡林对彭德华对家的贡献是知道的,她的去世对季羡林的打击很大。而当他向儿子提出拿两万元给彭德华办丧葬时,却遭到了季承的拒绝。季羡林对于儿子的拒绝十分不满,于是父子关系裂痕加深。

季承与父亲的另一个隔阂来自于季承的感情生活。季承在毕业后,去了中科院工作,在那里去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相识相知,后来两人也顺利结婚生子。可是婚后生活并不美满。柴米油盐的生活让季承和妻子慢慢的产生摩擦,最终他与妻子离婚了,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去了国外。

图片

季承的第一段婚姻长达六十年,最后还是在季承的暮年潦草收场。在离婚那年,季承遇到了比自己小四十岁的马晓琴。马晓琴原是季承家的保姆,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很会照顾人。把季承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季承被温柔似水的马晓琴重新点燃起了爱情。

当时的季承已经七十多岁,而马晓琴才三十岁。马晓琴在季承的不断追求中也对季承产生好感,再加上她自小就对知识分子很崇拜,于是和季承在一起了。当季羡林得知这件事后,对这段感情十分不看好,坚决反对这段忘年恋。一是年龄差距,二是马晓琴的家世太低微,季羡林让儿子马上断了一份情。

可是这激发了季承对季羡林的不满,逆反心理也让季承决定与马晓琴尽快结婚。季羡林在得知季承与马晓琴结婚后,勃然大怒。至此,季承与季羡林父子二人关系破裂,而这一次,季承整整十三年未见父亲。

图片

3、 父子久后重逢

马晓琴的出身虽然不高,但是为人温柔体贴,季承能在她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而且马晓琴与前妻不同,她把生活中的琐碎事情都包揽下来,让季承尽情的写作。婚后两人过着和和美美的生活。虽然年纪相差很大,但是两人都不是在意这些的人,相处的十分融洽。

当时这件事在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这对老少恋被很多人不看好,他们认为马晓琴是贪图季承的财产和地位,对季承并没有爱,而季承也不过是看上了保姆的年轻貌美。两人一个为财,一个为色,迟早要散。可是时间证明,两个人是彼此相爱的。二人和寻常夫妻一样,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并不在意世人对他们的评价,马晓琴也陪伴着季承走完了最后的一生。

图片

确实,爱情是不论高低贵贱的,性别,年龄都不应该成为两个相爱的人的阻碍。或许不被理解,但是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在一起就是甜。不应该用世俗的眼光去捆绑爱情,哪有什么对和错,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那些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伤害别人的人是可耻的。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美好的爱情,任何人都没有立场去指责他们的选择。

婚后的第三年,马晓琴在打扫家里的时候突然恶心作呕,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怀孕。季承老来得子,喜出望外。而这个孩子也成了季承与父亲和好的契机,在孩子出生后,季承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渐渐体会到了做父亲的不容易,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此时季羡林已经是耄耋之年,季承也知道父亲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他明白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在内心挣扎过后,季承带着媳妇和孩子去找父亲和解。季羡林看到白白胖胖的孙子,再也硬不下心肠。终于,时隔十三年的父子又重归于好。

图片

在季承与季羡林修复父子关系后,为了让病床上的父亲享受天伦之乐,季承时常带着儿子去看望他。过这样幸福的时光对季羡林来说有点迟,在与儿子和好后的第四年,他就与世长辞了。季承在余生中也会后悔与父亲和好的时间太晚了,但是也无力改变。

季承与父亲季羡林因为矛盾决裂了十三年,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亲子时光。而时间是不等人的,最后两人和解后留给他们愉快的时间也不多了。但是同时他们也比一些人幸运,有的父子直到死也没能解开隔阂,他们最后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原谅是难能可贵的。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中很大的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