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捉颏,诸病源候论中的祛颈痛法,坐着就能练

 dingliling 2022-02-09

不拍录像,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啥模样儿,镜头就像鹰眼一样,全是写真。看着镜头里的自己,老郁闷了,我甚至觉得中国那句老话可以改为:拍个录像照照自己吧。

所有强迫症的后面,都是责任心的驱动。甘草的技术需要提高,我上镜的感觉需要磨砺,我想展示给粉儿的不仅仅是个导引方法,更是学导引、学中医应该有的样子。

刷就刷了,咋地!不仅我要刷,将来还要给王小胖他妈刷上,给所有的老黄瓜粉们刷上,还要让所有的嫩黄瓜、嫩萝卜们一路水灵下去,这就是导引和中医的魅力。

好啦,刷漆的事儿列入议事日程,眼巴前先来学“捉颏”,《诸病源候论》的又一大招,祛颈骨急强,头风脑旋,而且是坐在办公桌前就能练的。

上原汤原菜

一手长舒,令掌仰,一手捉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

晕圈了吧,看不懂吧,没想到关注导引子的同时,把古文水平也提高了。原文有两关键词,整明白这俩词,就懂了。

一个是“捉颏”,颏是下巴颏儿啦;捉颏,就是捉住下巴颏。还一个是“二七”,是指重复两个七拍了。

用大白话说是这样滴:

1.左手向左侧舒展平伸,掌心向上;右手挽拉下颏,慢慢向右转头,直到极限,略停两秒,再缓慢将头转正,重复7次(14次量太大了,有点晕,7次刚好)。

2.右手向右侧舒展平伸,掌心向上,左手握住下颏,动作一样滴,只是捉颏转头的方向相反,做7次。

3.这招是自选动作啦:同样捉颏的方法,左右急速牵拉各7次。

捉颏这个导引方法,不仅是颈椎的自我牵引,还能促进颈椎小关节的自我复位。

颈椎病在古代属于骨痹,是由于肌肉筋骨劳损羸弱,再加上风寒湿邪的入侵,导致气血凝滞,筋骨肉失养,代偿性增生、粘连等等麻烦不断。

这么说吧,你的脑袋好比是个保龄球,大概8、9斤的重量。

你天天坐在那里低头玩手机,脖子往前伸着,颈椎和它周围的肌肉兄弟们可就惨了,颈椎弯着腰,肉肉绷着劲儿,豁出命去也要拉住这颗沉甸甸的保龄球。

天长日久磨损的功夫,想都能想出来了,颈椎的优美弧度没了,椎间盘移位了,颈项僵痛都是轻的,用不了多久,全身的症状都会出来。

所以,当脖子劳累时,或出现蛛丝马迹的症状时,就及时的消除它,不让小疾长成山。

解决脖子问题,巢大太医的思路非常清晰,舒筋活络,补给气血,让筋骨肉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所以才有了捉颏的独特做法。

先是缓慢牵拉,一手舒展平伸,另只手捉颏反向挽拉,这就形成了左右挣力,一松一紧中,让紧张的肌肉韧带松弛下来,气血通流。

然后快速捉颏挽拉,向侧极势急挽之。注意啦,这一招是选做的,粉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悠着来。

大家别忘了,当年编写《诸病源候论》的巢元方是太医令出身,导引按摩正骨在他那属于小儿科,他可以掌握分寸之劲儿。

但是粉儿们就不同了,没有巢太医那样正筋、正骨的手法,所以不能像他那样势急挽之。

但是我们的优势是:会模仿,会摸着石头过河。做完慢拉以后,脖子会感觉轻松多了,这时候再用稍快些的、自己感觉舒服的速度挽拉,这样可以锻炼筋的韧性。

捉颏做完后,再加上之前讲的枭栗,两招练起来用,这样脖子就会更开心。

链接附下了,打开自学呦。

脖子僵痛的,慢慢看过来

如果已经累积成颈椎病的粉儿们,做一切颈椎康复的方法都要小心,注意啦,是一切。别人摸一块石头过河,你得摸几块,因为这时候你的脖子不是普通的脖子啦!

这时候你的脖子里面就像热带丛林,错综复杂,所以不管是做按摩还是运动康复,一定要悠着劲儿,找好感觉,自己身上的病,心里要有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