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将尽夜,万里皆归人:今天,你到家了吗?

 中学生读写 2022-02-09

“春运”一词,据说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中,那时候,春运大军仅有1亿人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春运大军迅速增长到14亿人次,被誉为人类每年一次的最大规模人口迁徙。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人春节前的似箭归心,只有中国人自己能懂。
那些年,挤在春运路上的人们,其艰难程度如同参加一场战争。每到春运时节,媒体上相关的新闻报道也非常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报道,主人公是摄影记者邓勃,他每年都陪着春运大军迁移,拍摄他们历尽艰辛返乡的经历。

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有改动),曾被我改成提高写作语言水平的练习题。

好不容易挤上火车,邓勃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突然看到不知道是谁,在满是水雾的车窗上,用手指写下了两个字:“回家。”字体边缘的水淌下来,像是思乡的泪水。窗外是枯树枝、高压线、灰色站台,白雪茫茫……

这段文字写得真好。首先是比喻修辞好。字体边缘的水淌下来,像是思乡的泪水”,这个比喻实在妙极了农民工历尽波折,登上火车,筋疲力尽,这时候,看到车窗上流下的水滴,就像憋在心里一直没下来的眼泪如果把喻体改成“就像石缝里渗出的山泉”,就不符合情境了。比喻不能仅仅为了“生动形象”,还要选取恰当的喻体,使其符合情境,营造气氛

其次是点面结合好。这段文字由两个镜头组成,一个是车窗上水滴流下的“特写镜头”,另一个是车窗外单调压抑的“全景镜头”,两个镜头叠加在一起,营造气氛,归心似箭的游子心理破防。这种“特写+全景”的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点面结合。

“特写”与“全景”,是写作角度,也是摄影角度,比如篇首那张照片,就是“全景”,下面这张女孩口含火车票的照片,就是“特写”。这两张照片当年都很有名。

如今,我们已熬过了一票难求的绿皮车时代,走进了高速便捷的复兴号时代,即使在后疫情年份,也没有挡住中国人的回家路。我相信在春运大军中,没有一个人是恶意返乡,他们是真的想家。

一年将尽夜,万里皆归人。今天,你到家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