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患者服药无效,治疗效果不理想,找找这个原因

 乐普医生 2022-02-09

医生,我吃了这个药怎么效果不如别人好?

说这句话的是有冠心病5年病史的刘先生,他做了心脏支架,近来又发现有房颤,医生为他增加了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刘先生用药后发现房颤症状并没有改善,这让他不禁怀疑是药物的问题?

同样的药物,有的患者用药之后治疗效果不错,而有的患者已经规范用药了,药效却依然不理想,医生看了刘先生的身材之后,找到了原因。

200斤的刘先生,让心律失常药物失效了!

支架术后的刘先生虽然一直按医嘱规范服用药物,但在生活上却一直不肯“亏待”自己,体重常年保持在200斤以上,然而正是这生活中这样的一个“小问题”,却是导致他药物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既往有多项研究表明肥胖本身就是心律失常(尤其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似乎较少有人会注意到肥胖患者同样会让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美国学者曾对此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1]:在使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中,肥胖人群对药物无反应(即无效)的发生率可达30%,而非肥胖患者的发生率仅为6%,这可能与肥胖改变心肌细胞表面一些离子通道表达有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先生明明已经很规范地使用药物,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肥胖为什么会让药物失效?

很多人可能根本想象不到药物的效果居然还跟身材有关。

其实,肥胖不止会让抗心律失常药物失效,它还会影响很多药物的疗效,如镇痛药/麻醉药、精神病药、抗菌药、抗癌药、避孕药等。

那么,肥胖为什么会让这些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呢?

这是由于过度肥胖会导致机体很多生理功能改变,如心输出量、胃排空速度、肠道渗透压、肝肾功能等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药物吸收,可能会使很多药物吸收减少或吸收减缓,从而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使药物无法正常生效。

其次,对于体重过重的人而言,药物需要渗透更多的身体重量,常规剂量的药物可能根本达不到最佳治疗水平,而且肥胖还会造成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

最后,肥胖也会影响药物分解及在体内的消除速度,影响药物效果。

肥胖患者,减减重让药效更好!

肥胖会让多种药物疗效大打折扣,甚至失效,而适当减重可以让药效更好,那么该如何科学的减重呢?

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很多人总想着在最短的时间减更多的体重,照搬别人的方法后发现减重效果并不明显且身体还出现了问题。

其实,减肥是一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简单是因为减肥的本质就是摄入小于消耗的过程,复杂是因为减肥的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且由于个体差异并没有一模一样的减肥方式。但是不管如何复杂,减肥成功者必然是饮食、运动、行为方式干预的有机统一过程,美国发布的《肥胖症综合管理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减肥的起点,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每个减重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膳食、体育运动、行为方式治疗方案[2]。

饮食方式的改善   指南指出减少能量的摄入是减重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适当的饮食控制并不是节食,过度节食只会造成营养素的缺乏而危害身体,而减重是在保证营养素均衡的情况下减少能量的摄入,这有这样才能健康的减重。指南常推荐地中海饮食、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高蛋白素食,还可考虑配方饮食进行膳食替代。部分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予极低卡路里饮食。

适当的体育运动   运动是减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减少脂肪,增加肌肉含量使机体保持健康状态,但适当运动绝不是大量运动,因为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对肥胖人群的关节和脏器产生损伤。指南建议,开始进行体育运动的患者,一定要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设计合适的运动量和合适的方式,运动量和强度应当逐步递增,最终目标应在每周运动150min 以上,每周运动3-5天。

行为方式干预   行为方式干预主要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肥胖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包括自我管理、目标设定、教育、解决问题的策略、刺激控制、减轻压力、心理评估、咨询和治疗、认知调整、 动机访谈、动员社会支持机构等。

参考文献:

[1] Ornelas-Loredo A ,  Kany S ,  Abraham V ,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Mediate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rapy With Sodium Channel Blocker Antiarrhythmic Drugs[J]. JAMA cardiology, 5(1):57-64.

[2]赵宇星, 朱惠娟, 王林杰. 2016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美国内分泌学会肥胖症综合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7, 25(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