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地图•说历史】大河通南北 古道越千秋

 捉光凑影 2022-02-09

由于气候的变化、战争的冲击,从史前时期开始,赤峰大地上曾经拥有的两次文化巅峰却都是在百年间迅速消失在了千里松漠和高山幽谷之中。


这片位于大兴安岭之东,燕山山脉之北的土地两次上演了文化或者文明的断裂。多少人驻足残垣断壁前,流连精雕美玉间,发思古之幽情,叹人生之须臾。


图片

燕山山脉

然而,尽管风霜雨雪、铁马金戈,历史的真实是从远古以来,赤峰地区有一个从未断绝过的脉络,延续至今!


这是一条路,由于几条大河历经千百万年的切山断岭,更由于无数先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坚守,茫茫燕山山脉中终于有了这样一条路。


高山流水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一首千古绝唱,写尽了天涯孤旅的行状和心态。不过,他也写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古道从来都是沿着河流蜿蜒的。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不就是沿着汉江、嘉陵江等名川在大山中行进的吗。或鸟道曲折,或天梯石栈,然后勾连成路。


让我们打开地图,看一看燕山山脉中的河流吧。


图片

燕山山脉河滦河交汇

在燕山山脉中穿行的河流最大的一条,应该是发源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与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滦河。这条河从西北到东南,穿越了整个燕山山脉。沿河,深沟大壑被填平,巨岩险峰被削低,天然屏障似的燕山山脉也就成了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留下了无数铁马冰河,沙场醉卧的悲壮故事。


燕山山脉北段,一条条涓涓细流也逐渐汇聚起来,伸展开来,流向塞外的旷野,流向草原、流向大漠。这就是西辽河上游最主要的两条支流中的老哈河。西辽河的另一条支流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山麓,一路向东,在翁牛特旗大兴农场附近与老哈河交汇,以下称作西辽河。


图片

滦河

滦河与老哈河在燕山山脉中还有许多像树根散布在泥土中的根系一样的支流。

滦河在河北省平泉县境内有一条支流叫做瀑河。瀑河主流(北源)源于平泉县卧龙镇。瀑河又名宽河、豹河。瀑河发源后南流至平泉市城区,与一条发源于王土房乡车轮轿村七老图山南麓的支源(西源)汇合,之后经宽城在宽城满族自治县塌山乡境内汇入滦河(现潘家口水库)。瀑河流域总面积1990平方千米,河道总长度147千米。之所以说起瀑河是因为这条河的发源地距老哈河的发源地最近的地方仅仅相隔五公里左右。


图片

瀑河发源地距老哈河发源地

尽管以前的测量数据认定老哈河的发源地在河北省建平县,但新的发现表明老哈河发源于赤峰市境内。老哈河在发源地附近被叫做黑里河。有学者认为完稿于公元522年,北魏史官崔鸿撰写纪传体史书《十六国春秋》记载“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中提到的古水紫蒙川就是这条黑里河。高辛氏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厌越就是契。契在北夷发展,其后人成为入主中原的商族,推翻了夏朝统治,建立了商朝。


图片

黑里河

好了,我们不做枯燥的考古和繁复的文字考据了。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在河北省乐亭县汇入渤海的滦河的一条重要支流,离延伸向草原的老哈河最近地点不足5公里!难怪顺着河道,在史前时期燕山以北的赤峰地区与如今的京津冀地区就有着令人惊异的联系。


卢龙道


假如存在一条史前就有的山路,连接着华北地区和塞外草原,这条路尽管崎岖艰难,但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这条路确实存在!不过经过长久得早已模糊了的时间才在史籍上有了记载。


《吕氏春秋 ·有史》中有“何谓九塞?大汾、冥阸 、荆阮 、方城 、殽 、井陘 、令疵 、句注 、居庸 。”的记载,其中的令疵就是扼守草原与中原地区的重要关隘,即卢龙塞。通过这个关隘的古道就叫卢龙道。


图片

卢龙塞

这个令疵塞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这段后来被称作卢龙塞、喜峰口的长城要塞在1983年建成的引滦济津工程中淹没在引水渠首潘家口水库的水底。以喜峰口长城为代价提供了华北的重要中心城市天津的供水。现在那里水波荡漾,游船如梭,水底的长城成了一些潜水爱好者津津乐道的神秘之地。


卢龙塞较早见于古文献中是《三国志·魏书·武帝记》,记载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丸:“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曹操征乌丸的故事我们将在本系列的后面篇章细细说来。


图片
曹操出征路线

汉魏时期成书的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濡水注》有云:“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清陉。卢龙之险,峻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

这里所说的濡水既今天的滦河,记载中详细的说明了南北朝时期后燕将士开拓道路的场景。方轨指的就是平坦的大道,这已明显是官道了,不再是“古道西风瘦马”意境中的场景了。


卢龙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询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

喜峰口在明代被辟为兀良哈三卫入贡的贡道,其中自然包括清代驻牧此的喀喇沁三旗。


图片

红色为古卢龙道,白色为古北道,黄色为卢龙道大凌河走向

明朝设重关于此,除了它们的地理位置外,很重要一个条件就是关口壮观,可屯重兵。每次外夷入贡,戍官要陈列阵容,名为迎接,实为镇慑。入贡的人马进京,守官还要派兵向京城护送。对于老老实实臣服朝廷部落,朝廷还要不定期的颁赏,颁赏仪式也很郑重。凡是贡道,多有双方互市交易。这样一些关系朝廷尊严的重大活动,喜峰口是常有的。

明万历二年,抗倭名将戚继光到蓟镇上任之初,活动于东蒙古左翼的朵颜部(明人称为土蛮),多次袭击边城,都被戚继光击败。万历三年,朵颜部酋董狐狸、长昂、长秃率部犯董家口关。戚继光督军从榆木岭、董家口分兵出击合围,击溃入犯之敌,活捉长秃。董狐狸、长昂无奈,率亲族三百余人到喜峰口跪关请降,请求释放长秃。戚继光同蓟辽总督刘应节计议,允许他们的请求,长昂、董狐狸保证以后不再袭扰,并归还以前虏去的居民、哨兵和掠取的马匹,臣服明朝,恢复贡市。董狐狸、长秃率部族谢罪离开喜峰口关。如此壮举,可见喜峰口之雄关景象。


图片

喜峰口

卢龙道在唐代以前,是连接华北和东北最为重要的通道。因为卢龙道在经过现赤峰市南部的宁城县地域后,可沿大凌河从西南向东北直指东北地区的腹地。而那时东北地区较为温暖湿润的大凌河以东以及辽南地区是较为发达的地区。由瀑河经老哈河、大凌河古道的政治、经济价值显然最高。


古北道


唐以后,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人的大辽王朝。这个在草原上迅速崛起的政权有着向南方的中原文化学习的博大胸怀,于是,商旅使臣、文人墨客往来不断,一条山间小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两旁的另外两条古路的位置就凸显了出来。


一条是沿渤海海岸线狭长的辽西走廊,也就是临海道。但由于当时沿海之路还经常是“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的尴尬局面,使用价值并不大。这条路在明以后,海岸消长,地理格局变化后,交通地位超过了另两条古道,成为东北华北连接的第一通道。


另一条就是古北道。


图片

契丹与辽的道路交通

契丹在占据燕云十六州之后,如何发展燕山地区的交通,加强对燕云地区的控制,成为了大辽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古北道的发展正是起于这一时间段。古北道起点在辽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区,经过今天的顺义、密云,北渡潮河穿过古北口,在滦平县东北渡过滦河,东向平泉县,与原有的卢龙道相会。但在一路向北到达赤峰附近后,又沿着老哈河北上,到达辽中京大定府。也可继续北进,直达辽上京临潢府。


与北宋对峙的大辽王朝政治经济中心在今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向着北方草原的道路显得越来越重要。塞外与中联系的重心也从向着辽南改而直指草原深处。


时至今日,连接东北、华北的交通易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快捷平稳的高速铁路、穿山越岭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天空航路,行进间,遥望莽莽燕山,难免有天堑变通途的感受。不过即使如此,通行于燕山山脉间的交通要道,顺着卢龙道和古北道的走向依然是车轮滚滚,一派繁忙景象。


作者:汤雷

图片:网络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