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随风】自行车年代

 捉光凑影 2022-02-10

我小的时候,中国叫自行车王国,是说当时中国城里的日常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农村除少量自行车,还有牛马驴车。当时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偏僻县城,一到上下班,大小街道上左来右往的全是自行车,其场面之壮观,如洪流奔涌。
那时城里几乎家家都有自行车,而且有的家还不止一两辆。除了老弱病残,也几乎人人都会骑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不像现在这么矮小,迈腿就能骑走;那时的自行车高大沉重,男式的28型,女式的26型,要想骑走非学不可。
一般男孩子学骑车都比较早。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跟哥姐学。因为人小,鞍座骑不上去,就先学叉裆。重心虽然低,但因为人在一侧,车的平衡不好掌握,伸过去的脚也只能半圈半圈蹬,骑起来十分吃力。但毕竟能骑走了,这是学骑车的第一步。接着大一点儿,便进入了第二阶段——骑大梁。骑大梁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弄不好会连人带车一起摔倒。只要会骑大梁,基本上就算会骑车了,虽然这时两脚还不能踩到底,但车子一样快速如飞。
那时候人们相互串门,自行车往门口一架,时锁时不锁,即使不锁也很少发生被盗的情况。如果串门出来发现车子不见了,车主一般也不着急,因为知道多数是被这家熊孩子骑着在附近兜圈子呢。这种事我和哥哥姐姐小时候都没少干了,无非被大人喊回来当着客人面责备几句,一般客人也不介意,边说“没事,没事”边接过来笑呵呵骑上走了。

图片

小学是不能骑自行车的,一是家里没给准备,二是学校也不准骑。等上了中学,情况渐渐起了变化,一些胆大和家境好的男同学开始悄悄地骑车上学。没车骑的同学当然很羡慕。我们班最早骑车的是一个叫“大胖子”的男生,家里的独子,从小父母娇生惯养,第一个穿“回力”鞋的是他,第一个卷头发的是他,第一个冬天穿大马靴的也是他。每到上学放学,他都骑辆擦拭得油光锃亮的大“凤凰”,叮铃铃按着转铃从同学中迂回穿过,引来一路羡慕嫉妒。而从小学到中学我基本都是徒步,读高考复习班的时候才骑了几天哥哥下乡留下来的破自行车。所以小时候骑自行车,对我来说是一种比较奢侈的事儿。

骑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我就亲眼看见一个比我小一两岁的女孩子在沙路上骑车突然滑倒被马车车轮子碾死。骑自行车被货车、火车撞死、碾死的惨剧更是不计其数。即使这样,仍然挡不住人们骑自行车的热情。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领头月工资我就买了辆带链盒的“大梅花”——这是我第一件具有全部物权的私人财产。骑上自己的新车,无论外出办事还是走亲访友,唰唰蹬在沈阳宽敞的马路上,任风拂面,两旁景色飕飕而过,那份惬意不是语言能够形容的。
那时的自行车,和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一起还是家庭的“四大件”。别说农村,就连城里人到了谈婚论嫁阶段都讲究男方送女方一台自行车做定亲之物。当时小青年的工资也就三十多元,而买一辆“凤凰”“永久”或“飞鸽”要一百多,所以成为一大件就不奇怪了。
那时,骑自行车要办有自行车证,上面注明品牌、型号、颜色和所有者的姓名,但大多数人都不随身携带。我老岳父是例外,他每出门必按要求把身份证、工作证和自行车证“三证”齐全地带在身上,大热天也不例外。一次,我看他前胸口袋被坠得沉甸甸的,便好奇地问他里面装了什么东西,他说“三证”。我说大热天何必天天带着些东西沉甸甸的,他吃惊地望着我说:“你不带么?出门要三证齐全,是政府要求的!
虽然小时候我也丢过家里的自行车,但那基本都是半新不旧的,所以除了怕大人责备还不怎么心疼。等到我自己“大梅花”丢了的时候,我却着实闹心了一阵子。
那时我还借住在部队的两间破筒子楼里,由于楼道狭窄,门口放不下两台车,于是我就经常把车停放在楼下的院子里,但每次我都注意把车锁好。一次因为要往楼上搬东西,所以忙得一时顾不上锁车。等想起来下楼看时,我心爱的“大梅花”早已不知所踪。
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随后我又连续丢了两回自行车,不在话下。等儿子来深圳读初中的时候,自行车已经普遍发展成山地车,车锁也变成了大U字型。儿子当然要买高级的,车虽贵,但有大锁照看,按理只要注意锁车,车辆安全应该万无一失。没成想,没过两个月,儿子车也丢了。我十分诧异,难道他是忘了锁车。他说锁了的,钥匙还在手上。没办法,只好又给他买了台。

图片


我担心他停放的地方不够安全,就跟他到学校查看。所有学生的车子都统一停放在校外的一处铁栏杆旁,而且很多车除了锁上U字锁外,还用一个更大的U字型铁琐将车轮与铁栏杆牢牢地琐在一起,说是双保险。我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一台自行车不至于弄两把大锁,看上去挺夸张的。可高年级的学生告诉我,说在深圳就得这样。就这样,还不断被偷呢!更有一个学生说,偷车贼可厉害了,你几把锁也挡不住,只要他想偷就没有偷不成的。在深圳没丢过车的学生几乎没有,从初中到高中,没丢过几台车的那都不叫深圳的学生!我天,一番话说得我目瞪口呆。

转眼人们都开起了小汽车,十几年过去,人们对自行车渐渐生疏起来,马路上的自行车也越来越难见到,偶尔谁骑了辆山地车,也大都是为了锻炼身体。
忽一日,大街小巷涌现出了无数小黄车、小蓝车和小红车,不用买不用借,手机下载了APP,打开就随时就骑。不骑了可以随地锁上就走,根本不用再担心丢不丢的问题。一时间,共享单车风靡神州大地。本以为自行车时代结束了,没成想,才二三十年光景,自行车就像打不死的蟑螂,又以一种新的形式顽强地复活了。
从自行车诞生到引进到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王国,再到共享单车的新时代,自行车在中国也不过就百来年的历史。时代可以过去,但时代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作者:王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