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每个顶尖的分析师,都会使用一套框架,快速抓取关键信息、得出重要结论。 一、研究公司需要的宏观视野看清宏观大背景能为你搞懂公司做出铺垫,同时看清这个公司和宏观的密切程度,也决定了需要多大程度关注宏观变化。这里的宏观环境有两个层面:
把握长期明确趋势知道大的时代背景,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公司的地位和价值。大部分事情拉长到一定维度,就变成了一个相对确定性的趋势。两个小窍门:
关注长期明显的大趋势,积累对这种大趋势的认识,而不是去关注太碎太小的东西。 理解公司对宏观经济的敏感度周期性的行业对宏观经济特别敏感,会随着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而波动;而有些则不敏感,比如生活必需品、非主流产品和一类本身是非必需品却体现出逆周期的特性产品。 判断什么样的公司对宏观敏感:
对不同敏感度的公司重点分析对应的内容:
宏观分析是个复杂的工程,对于大部分公司,只需了解一些颗粒度很粗的宏观背景即可。 二、判断行业发展空间关于行业的划分,课程中引用的是证监会的分类标准,我找到的是国家统计局的。 投资人喜欢用“赛道”描述一个行业,多宽指的是市场规模,多长指的是行业所处的阶段,是平坦还是崎岖指的是行业的竞争格局。 一个核心问题定义行业“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就回答了市场在哪里,市场是否有痛点;同时是回答市场规模大小问题的基础。 分析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时候会问一个问题:'它是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还是创造了新产品?'
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考察行业空间之前最好明确这个行业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行业分析启示很大,说到底,行业的空间是由需求决定的。但对于大部分新经济行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很明显。
构建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行业空间即行业规模,最简单的算法是销量乘以单价。对于没有现成统计数据的就要构建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判断行业空间的关键要素:
不同的行业空间,决定了公司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三、判断行业所处阶段一般分析行业所处阶段,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比较经典的方法,此处是另外两种理论方法。 两个规律:创新扩散和技术成熟度 根据正太分布的特点,一个新事物,当被市场10%-25%的人接受时,扩散速度会突然加快。 这个规律也可以用在产业上,根据一种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来判断行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判断它未来会扩张的更快还是已经过了最快的那个阶段。创新扩散曲线图示例: ![]() 针对来得快去得快得现象需要用技术成熟度曲线来解释: ![]() 两者结合起来形成M形曲线: ![]() 当行业处在“M”形曲线左半边的时候,往往要看关键技术突破,而处在右半边时,要看渗透率的提升,有没有突破临界点。 当找准要分析的公司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时,就能更好的预判接下来的走向。 四、搞懂行业竞争格局搞懂竞争格局,才能明白,眼前行业的这块大蛋糕,到底有多少是属于公司的。 结合行业规模与阶段看竞争格局规模巨大的市场会吸引很多参与者,竞争也会很激烈。 针对行业发展阶段对竞争格局的影响时注意两点:
预见终局和没有终局竞争格局永远在动态变化,商业的战争也没有终点,总有新的维度去打破平衡。 “终局”一般有三种:
考察一家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格局时的几个角度:
理解产业链博弈广义的竞争并不局限于处在同一平面的玩家,而产业链博弈是竞争中重要的一环。 分析产业链博弈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把上下游的企业都画在一张图上:
常说的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链博弈的最佳写照。 从产业链的角度去考量一家公司的竞争格局问几个问题:
五、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找到驱动公司增长的关键指标尝试把公司的收入公式写出来,这样就能看清楚商业模式里核心驱动指标是什么,通常可以在财务报表中找到这些关键指标。对于没有或财报不友好的公司,可以结合第三方资料,或根据行业水平来估算、根据上下游客户推算等,来尽可能靠近各项指标。 对大部分处在增长中的公司来说,是多数指标相对静止,有一个核心驱动指标在带动公司成长。 同质化竞争下的商业模式观察单纯的产品或商业模式的好坏,不体现竞争的强弱;没必要把每一个公司的成功归结于商业模式。 看似同质化的竞争力,看似同样的商业模式,不同公司战略定位可能不同,且在以后的战略执行中,放大这种不同。 在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不要被行业的领导者的思路带着走。 六、找到公司的护城河护城河是动态的,不是一直可依赖的。 巴菲特的经典四要素
利润率是第五个壁垒利润丰厚的地方竞争者一定很多,与其让竞争者瓜分市场,领先者还主动降低利润率,来获取更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现实里一家利润率低,但有竞争力的公司往往有个“后手”,就是靠前端的低利润率模式,有能力带出后端一个赚钱的模式。 分析公司护城河时也需要考虑资本的要素。资本市场的火爆会加大一个公司塑造护城河的难度。 用财务数据支撑你的判断财务数据是支撑护城河判断的重要论据。
七、洞察公司的“人”和“制度”一般而言,二级市场更看重制度,一级市场则很看重人的作用。 大量例子表明,新兴的行业和公司,人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成熟的行业和公司,更有赖于制度。 观察管理层言行的三个要点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股权结构来观察,值得关注的指标包括核心人物持股、重点员工持股、公司的投资人等情况。一个健全的股权结构会为公司的成长保驾护航。 观察人的一个诀窍:去看这个时代高水平的牛人都往哪个行业、哪个公司跑,那一定是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至少是中短期的趋势。 观察管理制度的两个要点好的管理制度首要是要避免或解决组织过大带来的低效。 在有限的信息下,通常从两个方面去衡量一个公司管理制度的好坏:
八、方法论和总结1.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抱着质疑的态度去了解第三方信息。在搜索上有几个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