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在节日及喜庆的场合里,燃放爆竹和烟火依然不可或缺。在传统新年里,燃放爆竹也是规定动作,有所谓“开门爆竹”一说。 “燃放鞭炮庆贺春节,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起源于古代的'庭燎’。古人称之为'爆竹’,一说是为了驱逐'年兽’,另一说是为了驱除山鬼。人们为了岁岁平安,子时燃放鞭炮烟花称为'开门爆竹’。”(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这说明燃放爆竹在最初就是驱邪避凶的一种活动,久而久之,逐渐演化为古人新年的固定习俗了。 “爆竹一开始是把湿竹节放在火堆里烧,燃烧过程中会因为竹节爆开发出噼啪的响声。到唐朝时,民间开始将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在发出响声的同时也会产生浓烟。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便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于是便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因声音清脆如鞭响,也叫'鞭炮’。”(陈玉新主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爆竹是中国特产,未发明火药前,爆竹是可以望文生义的,就是用火烧烤竹节。到了宋代,由于火药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普及,已有了用纸裹火药制成的鞭炮出现。从宋代到明清,爆竹经过改进,品种已经五花八门,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娱乐产品。它不仅在除夕新年燃放,其他重要节日以及喜庆之日,人们都要燃放鞭炮来增添喜庆的气氛。 “由爆竹演变而成的烟花,始于隋唐,盛于宋。北宋时烟花制造已很精致,出现了'用卷纸裹火药,燃之发声’的'起火’爆仗”。(周简段《民俗话旧》)由爆竹而烟花是极其自然的事儿,烟花与爆竹一样自发明之日起,经宋元明清一路传承到今天,乃至发展成绚丽多彩的焰火。 爆竹与烟花发展到明清时,已是品种繁多,极富观赏。“烟火、花炮之制,京师极尽工巧。有锦盒一具内装成数出故事者,人物像生,毛花草,曲尽妆颜之妙。其爆竹,有双响震天雷、升高三级浪等名色。其不响不起、盘旋地上者,曰地老鼠;水中者水老鼠。又有霸王鞭、竹节花、泥筒花、金盆捞月、叠落金钱,种类纷繁,难以悉举。至于小儿顽戏者,日小黄烟。其街头车推担负者,当面放大梨花、千丈菊;又日:'滴滴金,梨花香,买到家中哄姑娘。’统之曰烟火。勋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爇(rùo),通宵为乐。”(﹝清﹞潘荣陛《燕京岁时记胜》) 爆竹声声入耳,烟花朵朵映空。从最初的简单燃烧竹节到如今的五彩缤纷的爆竹、烟花,爆竹与烟花不仅在节庆中与我们千年相伴,它在今天仍装点了我们红火、幸福的生活。用周简段先生话说:“以春节期间所燃放之爆竹烟花论,那个中的文化、历史、沿革及诗一般的情味儿,足可以写出一部书来。” |
|
来自: 新用户0096fsb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