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做到这三点,中年失业的TA并不迷茫、焦虑

 职场叨姐 2022-02-10

这两年因为疫情、国际经济动荡等各种原因,人们发现大厂也不再是能避风的港湾。

伍冬因为在一个月内经历了两次大厂裁员,而从素人迅速成为“网络红人”。

今年,伍冬还一如既往地在腾讯某事业群努力工作,在外人眼中他的大厂光环依旧耀眼。结果,10月份的时候部门设置了一场“考试”,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考核,而是不过关即淘汰。结果,他所在的业务线100多人淘汰了40多人。虽然对于“淘汰”大家有些不服气,但拿到赔偿后,他还是办理了离职。

人们会说,自己有能力、有价值不怕找不到可以施展的舞台。这话没错,更何况他还有大厂背景。从“血统”上来说,他是过关的。

11月份,伍冬如愿入职爱奇艺,并且根据公司新员工要求参加了培训。结果,恶作剧一般地在7天后,HR告诉参加培训的所有人员,因为企业“内部调整”,他们全部被裁。作为对大家的补偿,公司给了每人一张会员月卡。

伍冬以为“内部调整”只是公司的惯用借口,没想到12月初,爱奇艺被曝出裁员比例为20%-40%的消息。

就这样,伍冬“红了”,人们也通过他的遭遇发现“大厂不再是避风港”。

一方面是互联网如何过冬,另一方面是员工的年龄不能在等待“春天”中虚耗。

01

让自己成为自主燃烧的人

什么是自主燃烧的人?

马斯克:“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内驱力,普通的孩子也可以取得非凡成就。

稻盛和夫:“物质有可燃物、不燃物和自燃物,人也可分成这三种。要做就做第三种。”

马斯克和稻盛和夫的成功已不用再赘述,他们在人的定位方面都认为:成为一名能够自主燃烧的人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关键。

我无法做的管理大咖的成就,是不是注定了我就不会自主燃烧?

当然不是,自主燃烧的动力材料是:目标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清晰、落地、有足够动力的目标才能让自己保持熊熊燃烧。

前一阵,我接受了一位HRD的委托帮助她做自由职业的规划设计。

10几年前她在国外读的心理学本硕,回国后在国内头部心理研究所参与项目。因为不是编制内,因此工资极低。

她回忆说:那段时间她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怀疑自己。当初学成归国,以为会有好的机会、会有好的发展。结果,发现每个月的收入都不够她生活开销。父母依然要每个月接济她,这让她一度感觉很绝望。

在心理研究所工作了几个月后,她毅然决然地辞职了。而后,加入某外资企业从基层做起。现在,她已经是某知名外资企业的HRD。

她自述,在职场中她从未放弃过从业心理咨询师的理想。但,现在真的要转变的时候,反而自己有些犹豫了。

因此,她的职业规划与其他人还有些不同,就是她在纠结要不要......要不要放弃几十万的年薪;要不要放弃相对稳定的工作;要不要真的自由职业,从新回到心理课堂,从零开始经营自己。

我跟她进行了三次规划咨询,她最后脸色红红地开心地握着我的手说:“我从没有如此轻松过,谢谢你。”

其实,她更要感谢的是她自己。

因为她的从未放弃,因为她的坚持,她才有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机会。

02

放弃你该放弃的,坚持你该坚持的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这个世界的一个真相是,只要你坚持,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

话的出处已经无从探究,但还是戳中了我。

这个世上,聪明人太多,以至于笨笨的坚持成了让人耻笑或无法理解的事情。

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或课程:《XXX让我月入10W》、《XXX实现千万资产》、《XXX增加100万粉丝》(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既然,不够聪明,那我们还是笨一点从每天坚持开始,让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吧。

我本人之前也是HR,但在全职过程中我并未放弃学习和兼职锻炼,这也许就是我的坚持吧。

我坚持了十年学习心理学,从基础课程到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临床提升等。现在,依然坚持跟北京某三甲医院精神科主任学习精神分析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除了学习,在全职过程中我还坚持了5年兼职授课。因为是HR职业技能提升课程学员都是职场人士,所以需要晚上下班后上直播课,或者周六、日上直播/面授课。有时候,还会给邀请的机构去录制视频课程,那段时间真的是太“充实”了。

有一段时间课程和工作安排太满,导致大半年没有一天休息。

当时,我的家人也劝我放弃兼职(全职收入不错、稳定、福利好),但好在我坚持了下来。

也许,当我们回首某段时间的历程,我们会感谢自己当初的不放弃。

因为没有放弃,所以我在考虑人生下半场的时候,才有机会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一名斜杠中年:HR/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讲师。

马斯克说:“你们都是二十一世纪的魔法师,想像力是没有极限的,别让任何事情阻止你,尽情地变魔法吧。瞄准月亮,如果你失败,至少可以落到云彩上面。”

03

任何时候都让自己做有选择的人

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有些人会“自嘲”,我有选择困难症。

但,当我们在生活面前没有选择的时候,才是真正可怕的时候。

网上有个小段子:妻子是某大厂HR(面临裁员),丈夫是某地产公司销售(已裁员)。一家五口怎么办?

我很赞同一位小伙伴的话:“能怎么办?凉拌,赚钱呗。”

其实,问出“怎么办?”的人基本都是放弃或没有选择的人。

比如,经常有人咨询我:“刘老师,我在公司特别痛苦吧啦吧啦,我老板是傻X吧啦吧啦,我领导是渣男吧啦吧啦......”

最后,那句就是问“我怎么办?”

既然工作让你痛不欲生,为何不离开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委托人又会讲出一大堆不得不留下的理由:“我年龄大了;工资还不错;离家近......”

其实,TA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利,否则有吐槽、提问的时间,TA早就离开这家公司了。

奈飞公司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

TA是一家传奇公司。他与Facebook、亚马逊、谷歌并称“美股四剑客”。

YA也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于1997年8月成立于美国。

TA又是一家明星公司,2018年的艾美奖评选中共获得112项提名,超过了其它所有电视网。

是什么让一家公司拥有如此骄人的业绩?

奈飞任职首席人力官长达14年的帕蒂·麦考德,在《奈飞文化集》一书中写到她的招聘策略:只招成年人

这不是“废话”吗,难道你们还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宣传雇用童工?

其实,麦考德对于成年人的定义是:有自主性、有目标、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工作,有做决定的能力。

刘润曾说过:“35岁以后,别做没有选择的人”。

某一天的选择权,也许来自于5年前、甚至10年前的你。比如,某一天你想到曾经年少轻狂时的一个梦想,现在忽然想要实现。心动了一下,找回了青春的感觉。但当心还没有动到第二下,就被房贷、车贷、柴米油盐、干瘪的钱包、房东太太......给压制住了,这就是没有选择的权利。

当然,选择的权利不一定只能靠钱,也可能靠专业技能或者靠人脉等。但不管是靠哪一点,都不是当下才开始建立就能立刻拥有的。

一个年轻人,想让自己在职场中年/老年的时候有选择权,就尽量不要让自己蜷缩在舒适圈中。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见识、提升,不要只盯着钱,要选择距离目标最近的事/人。

比如,一个青年人来到北京为了买一套房吃尽了各种苦。白天工作,晚上兼职。好不容易付了首付,按月还房贷的日子都感觉格外甜。

他是人生赢家吗?

不一定。

年轻就是资本,因此首付、贷款都能轻松解决,但二十年后是什么样子,没人能够说得清。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

在赚钱的同时,选择距离目标更近的兼职。

这样,虽然可能兼职的收入会低一点,但是技能提升了,赚钱的持续能力就有了保障。这才是一举两得,这才是有选择权。

与其向外伸手要安全感、要保障,不如自己给自己安全感和保障。

职场叨姐,斜杠中年:

HRD/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讲师。

承接:面试/简历指导;职业规划;职业咨询;HR私教等业务。

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