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升庵:回蜀省亲返滇南,三峡吟唱“竹枝词”

 孬张 2022-02-10

三峡:孤帆远影

朋友,知道明代三才子么?他们是杨慎、解缙和徐渭。杨慎,乃三才子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武宗正德六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卷入"大礼议"事件,不幸被杖责罢官,谪戍云南且终老于永昌卫。逝世后穆宗追赠光禄寺少卿,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升庵)画像

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文、词、曲俱佳,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述颇丰,后人辑有《升庵集》传世。

人生在世,最痛楚莫过于生离死别。嘉靖三年秋,杨慎离京远赴滇南,妻子黄娥(尚书黄珂之女)伴送,由潞河而南,溯江西上至江陵,方分手相别,一归蜀地,一赴滇境。斯时,大丈夫百感交集,填了一首临江仙词:

戍云南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

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

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峡江帆影

考察历史文化名人与长江三峡之情缘,孬张竟发现了杨慎和他的九首《竹枝词》。《竹枝词》早在唐朝,就被曾任夔州刺史的刘禹锡推向全国,成为乐府词牌。杨慎步前人风气写《竹枝词》,状描三峡景物与行走心境,非乘船过往者莫可实录。

古籍里虽查不出他创作《竹枝词》的年份,但这位敢得罪皇帝升庵先生被贬滇南30多年的戏剧性经历里,有过三次邂逅长江三峡的机会:

第一次是嘉靖五年,曾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杨廷和患病,其子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杨廷和其实是想儿子了,见到儿子病就好了。父亲病愈后,杨慎不得不返回滇南永昌。

第二次是嘉靖八年,杨廷和在新都去世。杨慎请求巡抚欧阳重替他请命回乡葬父,获准后赶回新都治丧 。

三峡纤夫

第三次是嘉靖三十二年,杨慎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举家迁蜀,寄寓江阳(泸州)。不料,事后被人举报,嘉靖三十七年十月巡抚派人将其押回永昌。世宗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近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世宗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遂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未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杨升庵返蜀之事。

于情于理,升庵先生路过长江三峡的时间,应为嘉靖五年。父病愈,他返滇,因心情好,又因敬仰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前辈大诗人吟唱过的神奇三峡,便刻意选择了走回路下夷陵返滇。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升庵先生九首《竹枝词》吧,且将其悬作心香,以寄托后学们对明代大才子的缅怀之情!

竹枝词

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

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

明、清代:夔州府图

江头秋色换春风,江上枫林青又红。

下水上风来往惯,一年长在马船中。

清江白石女郎神,门外往来祈赛频。

风鋋青旗香雨歇,山姜花开瑶草春。

红妆女伴碧江濆,蓪草花簪茜草裙。

西舍东邻同夜烛,吹笙打鼓赛朝云。

巫峡:神女峰

神女峰前江水深,襄王此地几沉吟。

暖花温玉朝朝态,翠壁丹枫夜夜心。

日照峰头紫雾开,雪消江面绿波来。

鱼腹浦边晒网去,麝香山上打柴回。

瞿塘峡

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

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

上峡舟航风浪多,送郎行去为郎歌。

白盐红锦多多载,危石高滩稳稳过。

西陵

无义滩头风浪收,黄云开处见黄牛。

白波一道青峰里,听尽猿声是峡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