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滴滴出行”是企业刑事合规建设的生动案例

 学而2017 2022-02-10

日前,国家有关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网络安全审查,并认定“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无论如何都要承认,滴滴出行公司在整合交通资源、引领出行模式、解决出行刚需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然而,尚未来得及回味上市的成功,其便不得不为自己肆意碰撞监管红线付出巨大代价。笔者想结合“滴滴事件”,试从经营主体涉数据安全刑事合规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公民个人信息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

“两高”《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的类型和认定标准。从刑事打击的目的性来看,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超过50条行踪轨迹信息的情形可以构成刑事犯罪,其侵犯的法益更侧重于受害者个人或者社会管理秩序。滴滴出行平台通过“优胜劣汰”已经牢牢占据老百姓出行首选,从技术分析的实战情况来看,滴滴出行所反映的乘客位置和轨迹,主体身份准确度高、位置和轨迹精确度高、信息实时性更强。可以说,每个安装或者使用滴滴出行app的人,都是一个行走的信息源。笔者认为,如果将这些信息拼接起来,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完全可以还原出大半个中国的重要信息。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打击刑事犯罪、保护公民人身和财权权利的范畴,构成了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实质性影响。

二、数据与算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基础

当前,互联网上推荐的图书或电影,背后并没有专人进行一对一服务,却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推荐的友好性”。网络世界已由由种种高度复杂的算法服务着、引导着、改变着,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也被控制着。

滴滴出行平台在接单、派车等核心业务流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算法,而目前对算法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如果说平台积累沉淀的海量数据是一种显化风险的话,那对算法的监管才真正是“盲区”和“死角”。

三、把推动企业刑事合规建设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范畴

刑事合规建设关乎相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已经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极重要选项。从2020年3月开始,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6家基层检察院开展合规不起诉改革的试点工作。最高检的合规不起诉改革,目的是试图给予涉刑企业一个重生的机会,在企业严格履行合规管理这一“严管”指标的条件下,实现“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提出适用缓刑建议”这样的“厚爱”目标。这是从民营经济保护角度释放的司法温度,也是将犯罪治理理念纳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性制度安排。

滴滴出行等企业接受网络安全审查,既是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所进行的正常审查程序,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对于数据的合规使用。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此案能够向市场和民间释放一个重要的信号,所有企业都要高度重视刑事合规建设,积极主动参与刑事合规探索实践。

(作者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法治宣传专家团成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处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