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一位学者信,谈《混在北京》《孽缘千里》

 唯我英才 2022-02-10
  😀谢谢!谢谢你还关注我这两部小说。《混在北京》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很多resonances, drawing heavily on my own life experience,但它不是autobiographical novel,仍然是fiction。《孽缘千里》也是这样的。
你说的对,《孽》与伤痕文学有相似之处,但它的主体已经不是伤痕,而是过去与现在在人物心灵中的interacton,更注重过去的伤痕对现在的影响,因为我的人物是60年代生人,他们到八十年代才开始工作,我更注重他们后来在80-90年代的表现,想挖掘70年代不正常的中学时代伤痕对他们终生的影响,因此是心理小说。我附上一些我写的关于这本书的思考,供你参考。还有我想说,《孽缘千里》是小说形式的实验,但翻译成德文时出版社说怕德国读者理解困难,把第二人称叙述改成了普通的第三人称,还做了些别的改动,所以你要研究还得看中文版,德文版只是参考。
《孽》是八十年代末开始写的,中间停了,去写了《混在北京》,九十年代继续写完的。动机就是前面说的,要挖掘我们这代人到80-90年代走入社会后我们心灵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少年时代混乱扭曲生活的负面影响,一种永远的阴影,应该说是父母这一辈人留给我们的负能量。同时,它是一个复调小说,隐匿其中的是一座古城的衰落史,它对人物的心灵也有永恒的影响。请看附件哈。谢谢。疫情过去可以自由旅行了,你有时间就可以来中国旅游啦。 祝好。黑马

来信的问题:
有关《混在北京》和《孽缘千里》我还想补充几句。当然,每个作家的文学作品是杜撰的。开始创作,作者肯定不考虑文学体裁的问题。可是你的两部长篇小说也许能被视为自传体小说。你在《混在北京》中描写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不少人失去了自己的理想,也可以说他们大部分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依我看,在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这个过渡时期在很多国家,这种现象可以观察到。不知《混在北京》能不能这么理解。但如果我没有记错,你和小说的主人公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孽缘千里》可能在内容方面跟伤痕文学有点像。不同的是,小说中的人物考虑怎么解决在过去发生的那些问题,他们之间的冲突等。这本书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什么时候结束?你那个时候写了《孽缘千里》的动机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