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洪水滔天,苏轼却不准百姓逃命,结局如何?

 大宋有东坡 2022-02-10

苏轼是个直性子,因为认为王安石的新法,肯定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不断进言,终于搞得连神宗皇帝都不喜欢他了,没得办法,只好自请外放,先到杭州做通判,三年后官升一级,调到密州当知州,再三年平调到徐州。
到这不久,就遇黄河改道,大水滔天,冲着徐州就来了。
有诗为证: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锹锸。
从这几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一年之后,他修起了以土克水的黄楼,喊了很多朋友一起登楼饮酒,却仍然心有余悸,说去年抗洪抢险的时候,简直是千钧一发,说不定下一刻,就被浪头掀到水里,命都没有了呀。
虽然苏轼是个乐天派,说现在的酒不那么醇厚,跳舞的妹子们,唉,也面带菜色,一点也不丰润,但总比撸起裤脚在泥水里搏命强吧,可实际上,如果当时真有个什么闪失,他可能就会没命。
我这样讲,并非指他可能守不住城,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其实都是螳臂当车,就算徐州被水淹了,他也还有理由可讲,问题在于,如果进了水,淹死了某些人,他可就吃不了兜着走啊。
王水照《苏轼传》里讲:
正在奔忙之时,忽然有人来报,很多城里的有钱人,收拾好细软,扶老携幼,聚在城北门口,要求出城避难。
(苏轼剧照)
苏轼心中涌起悲悯之情,但他深知,如此人心惶惶之际,一旦有人出城,必将民心大乱,徐州便将不保,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苏辙后来在《黄楼赋》里写道:
雨昼夜不止,子赡衣制履屦(句),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虽然苏轼另一首诗中写过:
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说官吏和百姓都跑光了,而他像汉朝抗洪太守王尊一样,哪怕只有他留守,也要与城共存亡——我更愿相信,这里只是类比,而苏辙所写的情况,才正是哥哥告诉他的实情。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那么危险的情况下,苏轼禁止民众逃难,真要有个三长两短,朝廷怪罪下来,他还有得逃吗?
多少新党,正等着一个一招致他于死地的机会呢。
只能说,苏轼还是很受上天眷顾的。
人生很多事,光凭一腔热血未必能成,还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运气,在当中起着作用。
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吧?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