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洪水决堤徐州城,苏轼治水建黄楼!

 洞天禅悟 2023-06-26 发布于云南

历史上的徐州是一座饱受水患困扰的城市。黄河像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其下游曾多次改道,在徐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流淌了近600余年,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古老的黄河停泊在徐州闹市,经过不断治理,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以一种奔流不息的姿态,给古城增添几处妩媚和秀丽。

碧水清波绕系城区腰间,沿河两岸,郁郁葱葱绿色园林和现代建筑群、依稀可辨的古牌坊、苍凉厚重的黄河古商道,或密集、或星落,无不透着古风古韵,令人驻足沉思、浮想联翩。故黄河之美,美在古老的记忆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黄楼就坐落在故黄河南岸大堤上,见证着黄河的滚滚东去。

夺泗入淮 傍城而过

黄河之水 滚滚东去六百年

古代的徐州,冈岭四合,形如仰釜,独缺西北,黄河汤汤,蜿蜒而来。东行至黄楼,拐而南流穿城而过,到鸡嘴壩,绕过显红岛而浩浩东去也。

徐州是泗水汴水交汇之地,黄河经汴入泗,又夺淮入海,就在徐州傍城流过,而且是三面绕城。从古人一些诗里也可以看到黄河流经徐州市区的情况。“汴泗交流郡城角”、(唐·韩愈)、“黄河三面绕孤城”(元·萨都刺)、“黄河千折挟城流”(清·邵大业)。

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才彻底远离徐州,夺泗水入淮河,留下很小很小一段绕城而过的河道,即故黄河。这一段故黄河留至今天,使徐州人永远忘不了这位哺育了中华民族而又时而实行"家庭暴力"的母亲--黄河。

北宋初期,黄河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徐州故黄河是其分流河道之一。

抗洪建楼 苏姑显灵

宋知州治水 浅吟低唱皆成

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徐州的幸与不幸交织在一起。这一年四月,苏轼初知徐州,弟弟苏辙也追随哥哥而来,“唐宋八大家”一下子来了两个。但接着七月黄河决口,殃及徐州。

据苏辙《黄楼赋》载,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曹村决口,“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于南清河入于淮,一合于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

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抵徐州,即“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并且水势凶猛,即“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流奔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 形势迫在眉睫,苏轼立即派出救济人员,让习水性的人驾舟船散发干粮,“得脱者无数”。

当时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被浸坏,必会殃及一城百姓,而且城内早已人心惶惶,不少富裕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一面忙着修固城墙,一方面还要忙着稳定民心,即“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并把这批人又赶回城中。

苏轼又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按宋代制度,知州无权调动禁军,禁军由皇上直接指挥。苏轼对卒长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禁军为太守的精神所感动,“太守犹不避涂潦”,愿意与之并肩作战。

当年徐州城的东南方正处在徐州有名的三洪之—百步洪的俯瞰之下,随时面临洪水倾覆的危险。如果洪水犯城,戏马台下的平地最易成为过洪走廊。苏轼曾多次登临戏马台巡视,他亲自指挥军民修筑了一条“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长堤。

抗洪期间,苏轼布衣草履,结庐城上,三过家门不入。他抱着“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的决心 ,打算与徐州共存亡。终于, 十月初五,黄河回到旧水道,被洪水包围了45天的徐州终得解脱。

此外,洪水退后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免除徐州赋税,増筑“外小城”,以加固内城。由此,皇帝下圣旨,表彰苏东坡抗洪保城的功劳,赞扬他:“亲率官史,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苦。”

水退民安,是徐州百姓的幸事,也是当时的文坛盛事。为纪念此次抗水经历,在修复城墙时,苏轼在城东门挡水要冲修建了一座两层高楼。垩以黄土,取“土实胜水”之意,并题名“黄楼”以志纪念。

水灾刚过,木石匮乏,为了不增加百姓困难,苏轼便下令将西楚故官内的霸王楼拆除,用霸王楼的木、石、砖、瓦等材料盖起这座楼。“重瞳遗址已尘埃,唯有黄楼临泗水”即指此事。

黄楼落成时,全城百姓和闻讯赶来的文人们同庆,“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苏轼感慨良多,写下《九日黄楼作》,以记录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在今天和平大桥东南方的故黄河中还有一座风景如画的的小岛,名“显红岛”。显红岛就在百步洪附近。坊间相传,苏轼在徐州抗洪时,他的女儿苏小妹以身殉水,三日之后围城的黄水迅速退去。

水势骤弱,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洪水退去的徐州城壮观异常。徐州百姓便称此段黄河为显红,并将黄楼改为黄楼庙,塑苏轼与苏小妹父女像并祀。事实上,苏轼一生即无女儿也无妹妹。这只是千百年来的一个传说,寄托了徐州百姓对远离水患的祈祷。

建楼御灾 登楼赏月

一代文豪 千古风流在徐州

建楼镇水御灾并不罕见,关键在于抗灾领军的是大诗人大文豪苏轼,这楼就注定辉煌千古了,历代文人登临怀古,题咏歌颂者颇多。但苏轼建的黄楼历经沧桑,并没能原样保存到今天。

金代末年,东门城墙上的黄楼仍在,元时曾迁移黄楼至城东北隅。《嘉庆志》“俗传谓即城东角楼,盖非故处矣。本朝屡圮屡葺,最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徐海道吴世熊重修。”

重修的黄楼皆保留上下两层,飞檐挑角,楼四周有平台石栏,每个石栏柱头上端都刻有小狮子。明、清两朝曾四次大修, 然而从清末到民国,由于年久失修,逐渐衰颓。解放初期,黄楼早已破烂不堪,为避免危险而拆除。

今天在徐州城内的黄楼重建于1988年,位于故黄河畔,黄河南路、庆云桥东侧的黄楼公园内。黄琉璃瓦覆顶,歇山报厦,双层飞檐雕栏,楼下大厅放置着苏辙作、苏轼书的黄楼赋碑。

黄楼屋檐下匾牌上“黄楼”二字为苏轼亲手所书,正门两边书写着两副对联——“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和“江山信美黄楼千载雄三楚 人物风流赤县万民忆二苏”,表达了数代彭城人对苏子的怀念。

“黄楼玩月”为古徐旧时八景之一。黄楼公园内建有别具特色的仿古船舫—问月舫,问月舫为两层的水泥和木质建筑,形似一艘美丽的画舫,建于故黄河之中,可以顺着亲水平台拾级而上,上面的对联“移舟邀月近 把盏映星多”让人对夜晚的景色多了几分想象。

在船舫南侧对面的岸壁上,镶嵌有“苏轼在徐州”的大理石线刻壁画四幅。分别描述了苏轼“抗洪保城”、“筑城安民”、“以诗会友”、“惜别徐州”的经历,并刻有《黄楼赋》的段落。

大河前横 铁牛镇水

临河而视 百年灾难一去不返

故黄河迎春桥至庆云桥段有多处徐州人民治水纪念物,除黄楼外、还有镇水铁牛和牌楼。

《同治·徐州府志》说:“徐州城形如卧牛,昔人以河善汛溢,故铸铁牛镇之。”在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教中,土能克水,丑属土,故牛形能作镇水之用。早在明嘉靖年间,徐州就曾在牌楼附近的墙基上铸铁牛以镇水。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徐州又铸铁牛,但这两件早已佚失。清嘉庆四年(1799年)铸造的铁牛直至“文革”中才被砸碎。1985年重铸,仍置旧址。1987年园林部门又在黄河迎春桥头竖起一尊8吨重的铜牛,其形象雄姿勃勃,昂首高吼,象征着历代徐州人民战胜故黄河,拓荒进去时代精神。

牌楼坐落于徐州故黄河畔,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为河道总督黎世序庆祝一场治水胜利而建。当年牌楼耸立在一丈多高的青石台上,由一排朱红色圆柱撑起,斗拱叠厦,四角挑檐,悬系铁铃。

在经历百年风雨后,因颓圮于1964年拆除。1987年重建,为三开间牌坊式结构,耸立于庆云桥东侧,雕梁画栋,四角飞檐,上覆绿釉筒瓦,横额两面题书,一为“大河前横”,一为“五省通衢”,横匾是原有之物。

黄楼、镇河铁牛、牌楼是徐州人民希冀根治水患和饱受水患的见证。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当年苏轼为抗击洪水筑起的堤坝早已夷为平地,徐州城内多了一条叫“苏堤”的通衢大道;黄楼、镇水铁牛依然屹立在故黄河边,保持着临流而视的镇河雄姿,与牌坊背面的“大河前横”几个字一起,安抚着市中心的嘈杂。

当河流不再奔波,当楼宇散了聚众的文豪,一切都只是历史留下的标本,记录的只能是过去的风光无限。大浪淘沙,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四百余起战争大多灰飞烟灭,而一座治水的纪念碑却赫然矗立,足见这个城市对水的重视。

如今的徐州,街道敞亮,高楼林立,车行人往,繁花似锦,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依山傍水,隐于连绵起伏、松柏叠翠的山峦之中,势若龙盘。而苏东坡当年所建的黄楼,已成为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见证。

仰望着它,仿佛耳边回荡着一种强烈洪水冲撞徐州古城墙的怒号,眼前浮现出东坡振臂高呼的雄姿。可以说,黄楼,不仅是苏东坡守徐州的政绩象征,也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给后世留下了历史的见证。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网络

找不到图片版权归其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图片使用费。0516-85695288商业合作:cnhuaihai@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