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呵呵,没那么轻巧

 大宋有东坡 2022-02-10

此心安处是吾乡



(图源PEXELS)

我心安处是吾乡,很多打工人的口头禅。

这话言简意赅,虽是文言,读过小学,就能看懂。

不得不说,实为苏轼做后人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然而,真要深究,只能讲,后人说得轻巧,却不知这话里,竟有那么悲凉。

此词词牌《定风波》,词有小序,记叙填词之因: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水照《苏轼传》,以为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

当时,受苏轼牵连的王巩,三年后,从贬所北归,绕道黄州与苏轼相见;

苏轼各类词选,则意见不一,有的认为,乃写于元祐元年(1086),苏轼调回京师,掌管翰林院,获王巩邀请,到他家喝酒的时候。

时间虽然不一,事件却无二致。

他写道: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中我们能看出,如果写于黄州,则实景呈现,如果写于汴梁,即追述前缘。

不必怀疑的是,他们之间,一定确定以及肯定,有过这样一场对话。

若能穿越到他们相见的现场,我们或许能听他们聊了些什么。

苏轼:

定国啊,我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啦。乌台诗案,那么多人被我连累,就数你贬得最远。

王巩:

子瞻,千万不要这样说,你们诗酒相交,心意相通,你没有害我,是那些想整你的人,害了我。

苏轼:

是啊,他们真“厉害”。株连一大片,吓倒一大片,自从贬到这里,很多亲戚朋友,都疏远啦,信也不回啦。你还给我写那么多信,就不怕他们再揪小辫子吗?

王巩:

怕,也怕过。但没用啊。以前我们的交往,多正常啊,他们也能找到罪证来,躲是躲不过的。不如按着自己的想法来,不跟你写写信、对对诗,心里不舒服啊,哈哈。

苏轼:

哎,你以前小日子过得不要不要的,结果……真不知岭南瘴疬之地,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可怜随你一起去的公子,竟然病逝在那,你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王巩:

嘿,这人啊,有钱就乐,没钱就省。人生一世,本就如浮萍,我们既走上读书做官这路,就没想过老死家乡,唉,我那娃……命啊……幸好有柔奴陪着我,才迈过了那些坎。

苏轼:

柔奴确实是女中豪杰,跟着你,也读了不少书吧。我问她你们在那边,应该过得不好吧?她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巩:

嘿嘿,子瞻过誉啦,她也就跟我读过些香山居士而已,还真把白老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记住啦……

千载流传,这句诗渐渐洗去了它原本的沉重,打工生活再苦再累,至少没有苏轼他们那种朝不保夕,不晓得哪个政敌,又在暗地里罗织的心理压力。

若能了解到这层,再次说出我心安处是吾乡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自己,其实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