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有一个并发症,很多人不注意,危害却很大。

 经方人生 2022-02-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重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受累神经广泛,是糖尿病足的易患因素。 中医认为周围神经病变多因消渴日久,并发“筋痹”“麻木”,为本虚标实之证。一旦出现症状,病程多达数年之久。其发病机制不外乎“虚”“瘀”二者,一则机体气、血、阴、阳俱虚;二则因虚而血运不畅,久病入络致痰、血、湿热瘀滞经脉发为本病。按期分型为辨证论治的基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病程、病情、舌脉表现而分期分型进行辨证施治。早期病变,仅侵犯在足趾或手指的远端,症状轻微,病程不长,脏腑功能尚可代偿,多可逆转。分为两型:(1)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表现为部分手指或足趾末端轻微麻木,或针刺样疼痛,病程不长,持续时间不久,不影响活动,或伴有糖尿病的其他不适。舌质淡,偏暗,苔薄,脉细。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2)脾胃虚弱,痰瘀互阻。多见于体胖之人,表现为乏力,肢端麻木不适,伴面色少华,纳差,寐不安,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治宜补益脾胃、化痰行瘀。
图片
中期湿热阻络,表现为手足肿痛,灼热不适,下肢为甚,伴小便色黄。舌红,苔腻微黄,脉细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晚期,多见于病程日久,肢体或全身均有不适,且同时伴有肾、眼等器官的损害。该期患者多已阴虚及阳,阴阳两虚,且已累及多脏,治疗较棘手。需根据患者具体表现辩证施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晚期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案例。患者患糖尿病10余年,伴双下肢麻木疼痛反复3年。曾两次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来诊时症见双下肢麻木,乏力,疼痛,全身有针刺样不适,腰膝酸软无力,尤以夜间为甚,伴头晕,腰背部发凉,偶有耳鸣。查:患者双下肢肤温偏低,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治疗上以益气温阳、通络止痛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中以黄芪为君,以补气,取气行则血行。当归、白芍为臣,补血活血。桂枝、细辛、制附片、淫羊藿、补骨脂温阳通络,丹参、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化痰逐瘀通络之功效。并嘱患者按原方法服用拜糖平,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复诊患者诉服药后,腰背部发凉感减轻,仍觉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全身针刺样感仍存。故于原方中加杜仲,桑寄生,桃仁,红花,鸡血藤、蜈蚣。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诸症均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继服上方,以善其后。 
图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复杂,治疗非常棘手,一旦发生,多已合并脑、眼、肾等多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一定要综合辨证,整体施治。中医素有“久病致虚”“久病入络”“因虚致实”之说,所以在治疗周围神经病变时应以补虚、活血、通络等方法贯穿始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