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书法创作观

 一言之美 2022-02-10

作者:李永辉

摘要:苏轼的书法创作注重表现哲理、人品、性情和意趣。他坎坷的一生, 陶冶出旷达雄放之气, 以其率意烂漫的书法创作实践和“无意于佳”,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等一系列的书法理论有力的推动了北宋书法的发展。文章试以《黄州寒食诗帖》为出发点, 从中挖掘苏轼的书法创作观, 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书学观点。

关键词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创作观、无意于佳

正文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 (1 0 3 6) , 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 , 年66岁。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 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 (1 0 8 0年) 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 对他的书法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 《黄州寒食诗帖》便是这种状态下的产物。

从《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书法创作观

在对《黄州寒食诗帖》的研究中, 每个人因气质、性格、修养和生活经历的差异, 而导致了千差万别的审美感受。《黄州寒食诗帖》中点画线条的时间节奏、空间节奏的变化, 使作品传达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激情, 而是这种激情生发、推移的过程。就象生活中不断变化的情绪, 有起, 有伏, 有高潮, 有尾声, 作品中的激情的生发、推移, 与人们的生活体验相默契, 因而特别自然, 特别真实, 往往不知不觉把人们引向意境深处。

一、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

“无意于佳”是说创作时精神放松, 心理处于弥散状态, 自由挥毫, 不去冥思苦想, 搜肠刮肚, “乃佳”即在不经意间忽然有所发现, 有所想象。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是他在黄州潦倒困顿的生活真实而形象的写照, 苏轼以其横溢奇纵的才气和意造无法的方刚笔仗写下了这篇诗卷墨迹,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空庖煮寒菜, 破灶烧湿苇”的窘迫境遇和“苦雨”的沉郁苦闷的心境。

这篇诗卷, 笔迹由匀净流利、精严雅致, 到心手双畅, 渐渐趋于随意笔触的起伏增大, 显露出跌宕气势, 突然锋实墨重, 笔改沉厚凝重, 字型或欹侧或端庄, 字势或开张或紧束。清朝的宋荦称此帖是苏轼“偶然欲书, 遂入神品”的名作。

从《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书法创作观

苏轼认为自己的字虽不是上乘的, 但却是真性情的体现, 而不是像唐人那样严守法度, 失去了情感。苏轼作文亦是如此, 他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粗泉, 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止, 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在他看来学书和作文是与下棋一样, 只是为了排忧解难, 抒发性情而已。苏轼主张书要“放言, 无是道也”。李泽厚曾在《美的历程》中恰当地评说:“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 并把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这是把苏轼“无意于佳”思想上升到哲学范畴的一个概括。

我们看他的行书, 论古法, 钟王全不见但笔势翩翩, 初看平淡, 反复咀嚼品味, 却觉气象峥嵘。可谓是平淡中富灿烂。所以董其昌评论北宋书家以苏为第一, 实非虚谀。

二、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妙情理于豪放之外

这是苏轼在评吴道子的画时所得出的结论, 也是他书法追求的目标。苏轼主张在吸取古人精华之后, 要追求创新。苏轼主张创新是建立在“法度”之上的, 而在“法度”之上的创新是更为可贵的。所以他说:“凡世之所贵, 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 草书难于严重,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 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

从《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书法创作观

他认为王安石的书法是“无法之法”, “然不可学无法”, 又认为“知书不在于笔牢, 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 乃为得之。”他称赞柳公权的字“一字百金, 非虚语也”, 原因就在于他觉得柳公权学颜真卿却能创作出与颜书完全不同风格的字体, 实属不易。

《黄州寒食诗帖》虽是“无意于佳”之作, 但从字的用笔上看亦是遵循着唐楷的足迹, 并不是像郑板桥的“六分书”那样完全抛弃了古人的规矩。字形虽趋于扁平, 但字势却是中正的, 每一笔的伸展都不会影响整个字的重心。但每个字却不是等大的, 各呈姿态, 尽情能事。如“灶”字之大, “也”字之小, “破”字之斜, “衔”字之疏, “云”字之扁, “纸”字之长, “势”字之开, “那”字之合。“短长肥瘦各有态, 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题孙莘老墨妙亭诗》) 两首五古, 同为十二句, 第一首只占空间的三分之一, 第二首占去三分之二, 书法之妙, 贵能笔随意发, 情随意转, 于此可见一斑。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豪放”必须出自“法度”、“妙理”之中, 才是艺术创新的准则。是以他广学博取, 然后变化熔铸, 出以己意。但他不只是通晓各家书法, 而且能更深一层地通晓众长, 熔炼后得自己的新意。他往往突破古人法度, “我书意造本无法”, 深刻认识到所谓“法”, 都是随着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创作原则而不同, 一成不变的法是死法, 所以他认为变法才能出新意。他的书法创作也印证了这一点。其后的黄庭坚、米芾之所以能融古人之法度而化为己法, 己意行法, 这与苏轼的影响不无关系。

从《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书法创作观

三、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认为, “笔成冢, 墨成池”、“退笔如山”做到的只是“法”的层面, “法”是不能把字写活, 写得传神的。“神”是要靠书者的自身修养来传达, 只有“读书万卷”才能做得到。应用这种读书法苏轼博览群书, 并最终映射到他的字上。黄庭坚评苏轼的书法道:“东坡简札, 字形温润, 无一点俗气, 胸中有书数千卷, 则书不病韵。”苏轼出生于一个仕宦之家, 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在《陈太初尸解》中自述“吾八岁入小学, 以道士张易简为师。”

东坡主张“心存形声与点画, 何暇复求字外意。” (《小篆般若心经赞》) 在掌握了技法和形质之后, 要走出它们的笼罩, 寻求能够使字传神的途径。这与苏轼作文的主张是一致的, 他主张要“博学能文”, “博学而济雄文”。

《黄州寒食诗帖》引经据典便是苏轼博学的最好证明。文中“暗中偷负去, 夜半真有力”, 二句典出《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 藏山于泽, 谓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 昧者不知也”。“也拟哭涂穷”句, 典出《晋书.院籍传》阮籍“时率意独驾, 不由轻路, 车迹所穷, 轧痛哭而反。”“死灰吹不起”句, 典出《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 (韩长孺) 坐法抵罪, 蒙 (县名) 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点画之间有儒雅的学问气, 不张扬, 不锋芒毕露, 而是在不温不火中渗透着典雅的气韵, 在不激不励中蕴藏着含和的意味。

从《黄州寒食诗帖》看苏轼书法创作观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存世的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 也是其书法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表达了东坡以意驭法, 化众人意趣为一家的“写意”风格, 他的这种具浪漫色彩的书法, 对宋代及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追随东坡书风者, 有其弟苏辙, 子苏过, 以及其好友赵令等。颇有时誉的书法家曾肇、王安石、王巩等, 也都感染于苏风, 形成名重当时的苏派书家群。

虽然它不代表苏轼书法成型的风格特点, 却是在无心于书法创作的状态下任情姿性地挥洒, 才不期而然的达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这正符合他主张“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和“尚意”的书法创作心态。至此以后苏轼又这种创作状态为基准创作出很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涉及的书法创作观并不只是笔者在这里所谈的三方面, 有待于继续深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