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部中风(面瘫)古月中医探究

 古月中医 2022-02-10

十、面部中风(面瘫)

1、面部中风属于无菌、无炎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2、以中医针灸调理为最佳(尤其碰到针灸高手)效果更加明显。

3、针灸调理之后,最好在把面部的风、贼风、寒邪驱除体外,才更加稳妥,防止二次面部中风(面瘫)。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论述淫邪贼风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

岐伯说:至于大自然风寒暑湿之邪气浸淫邪之后的发展变化,其复杂的情况是难以数计的......所以淫邪贼风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由于皮肤的松弛而致腠理开泄,腠理开则邪从毛孔而入侵,侵入后则逐渐向深处侵犯,这时会出现寒栗,毛发竖起,皮肤疼痛;

1、症状原因:

1)感受风、寒之邪气侵袭面部(包括空调、风扇)入之表里,长期滞留面部,使之脉络不畅或痹阻,面部筋经失养,引发此症。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形,论述面部中风

岐伯说:邪气侵入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阳明胃经;邪气侵入项部,就由此下人于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入颊(双侧脸绯红)部,就由此下入于足少阳胆经。

2)睡觉挨着窗户及风口处。

3)睡觉或平时,面部汗出对着空调、风扇吹。

4)在遇新的的风、贼风、寒邪侵袭面部,新邪与旧邪相遇,患面部中风的概率增大。

5)饮酒后睡觉(不是正常的睡眠,而是昏睡),最容易感受风、贼风、寒邪侵袭面部,引发面部中风。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岐伯说: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现在的人图一时之爽,违背自然法则、规律,迟早要还的。)

宋·《圣济总录》漏风

论曰:内经曰: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寒喘酒风理虚口干之漏,治酒风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

6)每年夏天,都会有三伏天,是人们一年当中,出汗排毒的季节,睡觉吹空调,风扇,是一个非常不好习惯,当睡着时,腠理开泄(汗毛孔张开排汗之时,最容易让风、寒侵入皮下体内)。而且,由于炎热的夏季,不合理使用空调、风扇,面瘫不分男女、年龄大小。

2、症状表现:

1)发病时,嘴歪、面部肌肉紧僵、面部畸形、面部怕凉。

2)严重时,口角歪斜、失语。

《诸病源候论》风口候论述面部中风,导致的口眼歪斜)

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3)面部肌肉痉挛、麻木不仁。

4)目痒。

《外台秘钥》目痒方四首(论述眼睛痒)

目卒痒且痛。(眼睛痒痛)又风目常痒泪出。(迎风流泪)以盐注中差止。

5)面部双侧脸绯红、发亮、发烧(热痹)。

6)面部浮肿、畸形。

《扁鹊心书》面目浮肿

此证由于冷物伤脾,脾虚不能化水谷,致寒饮停于中焦,轻者面目浮肿,重者连阴囊皆肿。

7)经过针灸调治之后,有没有感觉“面部紧僵”的症状没有消失,就是因为面部贼风、寒邪没有驱除,面临二次面部中风。

备注:面瘫涉及的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降口角肌、颊肌、降下唇肌、口轮匝肌、颧大肌、眼球肌等,贼风、寒邪之气隐藏再面部肌肉不同,其面瘫的症状也不相同。

调理方法:

1)面部中风,基本都是以针灸、口服中药调理,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但是,有针灸不好的,为什么?有一点,侵袭面部之邪气轻重不同罢了。

2)按图解在面部、下颚、两腮涂抹“风湿痹症药引子”实施“药罐”祛痹调理方法,祛除风、贼风、寒邪之气。

3)如果面瘫重、时间久者,需“拨筋经”手法,对面部黏连的筋经解痉整复,松懈黏连的筋经,使其恢复柔性,与“药罐”方法相结合祛除面部内在的风、寒、湿邪,标本兼调才能事半功倍。

备注:面部风、贼风、寒邪不祛除体外,会导致二次面部中风。本人就碰到过很多例子。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

论述面部中风之原因;症状;治疗方法提及火针、按摩。)

岐伯说:足阳明胃经之筋,本经之筋所发生的病症有。面颊和嘴突然歪斜,如寒,眼就不能闭合;如热,筋弛缓,眼就不能睁开。颊筋有寒,就会牵扯面颊,使口不能闭合;颊筋有热,就会使筋弛缓无力,所以发生口角歪斜。

岐伯说:治疗时,要用马脂,病较急的,将白酒和桂末涂抹于弛缓的一侧;病较缓的,用桑钩钩住口角,再将桑木炭火,置于地坑中,地坑的深浅与病人坐的高低相等,再用马脂熨贴挛急的颊部,同时要饮些美酒,吃点烤羊肉,不喝酒的人也要勉强喝点,并在患部再三抚摩就可以了。治疗转筋的病人,要采用火针法,不用迎随手法,以病愈确定针刺的次数,以痛处作为腧穴。这种病叫做季春痹。

声明:古代医者对面部中风的原因、症状表现的论述以及本人临床经验。本文章不针对任何组织和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