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方,了却人间湿与寒!张仲景很得意的方子,慢性支气管炎速看

 chi_ping 2022-02-11

开封的刘先生有个老毛病,入冬以后,就爱咳嗽,一咳嗽痰还特别多,而且是清稀样痰。有时候咳嗽厉害了,还会喘,每次犯病,少则一个多月,多则整个冬天都不见好。

文章图片1

来就诊的时候,整个人精神不振,脉象沉弦而迟,舌质淡,苔白滑,食欲不佳。而且特别喜欢用手捂着自己的肚子。一问得知,刘先生这小肚子和胃部发凉,用手捂住会觉得舒服一些,除此之外,后背也发凉,好像有风嗖嗖地吹,特别怕冷。看文章的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了解清楚情况后,略一斟酌,开方如下——

茯苓、肉桂、焦白术、炙甘草、半夏、橘红、炙款冬花、炙百部、北细辛。

药用四剂,刘先生这咳嗽多痰之感就大大减轻,中脘部位的寒冷之感也几近消失,只是后背“肺俞穴”的地方发凉,似有冷风吹入。效不更方,细辛减量,五剂以后,背部发凉基本消失,咳嗽多痰之态继续减轻。后用二陈汤加减善后调养,最终痊愈。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还是不明所以,接下来就给大家捋捋这里的道道。

我们知道舌诊和脉诊在诊疗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刘先生的舌头和脉象反映出来哪些问题呢?我们来看一看,舌质淡,苔白滑,这里质淡、苔白是有寒的表现,苔滑则是有湿,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再看脉象,沉弦而迟,弦脉主痰湿水饮,沉迟主阳虚不足,还是有寒,有痰湿。

如此我们便明白了,刘先生这是体内有寒湿。寒湿上犯到肺,肺为贮痰之器,所以就咳嗽,痰液多而清稀,而质地清稀的痰,也主寒证。另外,因体内有寒,阳气不足,所以后背和肚子就发凉。

现在是不是觉得这个问题很清楚了?其实这套病因病机,用八个字来总结,就是“脾肺阳虚、寒饮内留”。说白了,就是阳气不足,导致体内出现了寒湿之气,寒湿水饮泛滥,形成诸证。

接下来再看看方子,这里想请大家记住前四味药:茯苓、肉桂、白术、炙甘草。这四味药,基本组成了一张大名鼎鼎,中医人如雷贯耳的经方——苓桂术甘汤,其出自《金匮要略》,也记载于《伤寒论》里,名字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一张方,两次记载,可见张仲景对它的得意和看重,原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其中的桂枝,后世医家有时候用肉桂替代。

它是干啥的?用学术语言说,叫做温阳化饮、健脾利水。通俗讲就是振奋人体的阳气,化解人体内的寒湿。其中的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化解寒湿;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可以说,这张方子用在这里,十分恰当,很好地解决了患者的病根儿。

在此基础之上,加陈皮半夏,模仿二陈汤来祛湿;加款冬花百部化痰止咳;加细辛温阳化饮,这事儿就解决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细辛,方中用了15克,很多人说: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呢?其实他是《本草纲目》,曾经引用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中记载,细辛用量,如果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所以现代的药典也规定,细辛的剂量一般为1~3克。但是如此小量的细辛,很多时候并不能发挥作用,反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著作中,用细辛的处方有18个,且用量都比较大,其实这里有个误区,古代说的细辛不过钱,其实是说单味药或者是散剂,如果是复方和汤剂的话,细辛的量可以逐渐增加,通过与其他药物配伍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这就需要一定的临床体会,一般人切不可盲目使用。

总而言之,通过苓桂术甘汤加减的调理,基本解决了刘先生的问题。在这里,我还想多说几句关于苓桂术甘汤的事儿,此方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依然常用于治疗眩晕症、慢性支气管炎。这两个最多见,其他的病,如果属于证属脾阳不足,水饮内停,也可以考虑用它加减,比如冠心病、胃下垂等等。主要辨证要点,就是脉沉紧、舌苔白滑,并伴随咳嗽痰多、眩晕等其他症候。非专业朋友,一定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阴虚火旺、湿热内阻所致的疾病,可千万不能用啊。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你的鼓励就是我继续下去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