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台之父季克良酒魂匠心,70年代茅台都是低水分酱酒

 心之门扉 2022-02-11

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季克良,是茅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第一个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在茅台酒厂的悠悠岁月中揭开了茅台酒的神奇工艺之迷,成为了世界级酿酒大师、著名的白酒专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963年进入茅台厂,与普通工人闷头干活不同的是,季克良是发酵专业的大学生,他一边干活,一边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用在实践中。

他发现,茅台酒实际的酿造过程,和大学里学的大不一样,书本上对茅台酒工艺的介绍并不准确,于是他写信给母校一位老师,逐一纠正课本错误。

到了1974年,也就是季克良进入茅台酒厂十年后,他细心总结十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写下了一篇长达六千字的《提高茅台酒质量的点滴经验》,这个在酒厂俗称“九条经验”的标准,很快被茅台上下所接受,并且收到了高度评价。

1979年,他通过长期实验和不断总结发表了《增产酱香酒的十条经验》等一系列论文,总结出了茅台酒不同于其他名酒的十大工艺特点,彻底解决了生产工艺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水分之争,曲药之争,窖材之争等一系列问题。

季克良总结的70年代前茅台十大经验中,最后一条是老茅台的十个独特工艺: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接酒、轮次多、用粮多、用曲多、出酒率低、糖化率低、入窖水分低、辅料少。那时候酿造的酒都是低水分工艺酱酒,低水分工艺指的是发粮用水率低至37%,即蒸生粮前,100斤高粱加入37斤开水,而现时行业普遍采用58%以上的高水分酿酒。就如同两个杯子各装10克的奶粉,分別加注37ml和58ml的开水冲泡,哪杯更香浓?更纯正?更好喝呢?

老茅台重品质,不追求产量,口感细腻、优雅,精耕细作,极具大工匠精神。但由于低水分酿酒技艺产量少、体力重、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回报周期长,后来随着茅台厂改制,逐渐追求产量化、机械化,低水分工艺也就没有再被采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