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芳泽无加——法家审美观

 心静·心净 2022-02-11

作者│印嘉黛

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学派,世称诸子百家。其中有代表性、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九流:道、法、儒、墨、兵、农、名、纵横、杂

表面上,诸子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只是课本上的知识。在精神信仰领域,国人都被外来宗教收割走,连信仰道教的都是少数,何况道教还不等于道家、不等于修仙。道儒以外,剩余的七家就完全像是古董一般似的。

图片

其实诸子九流都有隐秘的传承,只是不为大众所知而已。天道会选择忠贞高洁之人,传承道术、守护文明。上古时期的道术虽然神秘高深,但并非不接地气,很多精华都润物无声般渗透进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也。哪怕全天下都忘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依然在默默守护这一方国土和人民。

诸子九流,对国人的影响体现在集体性的潜意识,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深层次底盘结构。没有这底盘结构,没有一代代为国无私奉献的人民英雄,我们早就亡国灭种无数次。

图片

正本清源,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家统摄囊括下的九流诸子。其中法家对政治的影响最大。要谈法家审美观,我们得厘清两个问题:一,什么是法家?二,什么是审美观?先说简单的,审美观的概念。审美观就是价值观,你以何为美?以何为丑?你认为美的,就是你推崇的,也是你人生道路的方向。反之,你觉得丑的,就是你厌恶的,是行为所避免的。可以说审美观就是道德观。邪恶的恶,这个汉字的本意就是长相丑陋,而善是长得好看的意思。善就是美,恶就是丑。世上不乏以丑为美的人,审美观出了偏差,人的行为就失了正。那些贪官汉奸,都是秉持低俗审美观的人,才会毫无良知地做伤天害理的事。一个有正常审美观的人,一定是能利国利民的,因为他脱离了低级趣味,格局必然就打开了。

图片

上古学术原本都是天子王官之学,九流诸子都源于上古圣王的道术。教科书上写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好像诸子百家都是春秋战国时突然冒出来,那时候学术风气就一下子变得很繁荣、很开放似的。而春秋战国以前怎么没有诸子这些学派呢?其实,诸子之学,本是天子皇家的御用学问,老百姓是接触不到的。只是西周末年,周王衰弱,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王官典籍才因为变乱流散到民间,被有机缘的人得到。他们就学到了原先外界接触不到的帝王之学,但是不全,因为典籍都散了。得到王官典籍的人,他只能得到一部分,他就根据他所拥有的那一部分传承文化。九家都是先王之道,只是各有偏重罢了。说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华夏的历史就像修真玄幻小说里写的那样,上古的法宝原本是秘藏封印的,一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事件成为导火索,被封印的法宝都飞了出来,散落天下各地,被有缘人捡到。然后就按照天命安排的剧本,演绎出风云激荡、爱恨情仇的千年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啊,真实的历史就像仙侠玄幻小说一样,这个破开封印的关键事件就是王子朝奔楚。王子朝是周王室的一名王子,在宫廷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往楚国,据说他走时带走了几乎所有的周王室秘藏典籍,这些典籍在他的逃亡过程中流落到民间,诸子百家就是这样来的啦。至于九流诸子对应的是哪种王官之学,《汉书·艺文志》里有比较靠谱的解说。

要在一次讲座里厘清法家审美观,把所有的法家经典都过一遍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主要研究两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法家人物的文章,通过他们的思想来把握法家审美观。让我们遵循圣贤的指引,趋利避害,脱离低级趣味。

图片

这两位大神是韩非和屈原——本期两位主角。韩非是公认的法家代表人物,因为他是战国末期的人,他把先秦的法家各派融合起来,推向新的高度,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是两千年来庙堂深处的真正帝王师,有个成语“外儒内法”,对外宣扬儒家,真正要巩固统治,还得靠法家。法家是讲求实效,来不得半点虚妄投机的。所以,法家是相对来说最不容易被反动派利用的学派。

韩非子师承于老子。老子与韩非子之间的隐秘传承,这件事在社会上只有少数人知情,过了三十多年的短暂秦朝,到西汉时,由于西汉离战国末期还不远,还有一些人对上古学术的来源和传承关系很清楚。司马迁《史记》七十二列传第三传把老庄申韩和传。老子、庄子、申不害申子、韩非子,这四人的传记合在一篇。后世有很多人不理解,老庄和申韩的画风差别很大啊,前者道家,后者法家。其实法家和道家是难分难舍、极其复杂的关系。司马迁另外又把屈原贾谊合传。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把屈原写进老子韩非列传里呢?你不是说屈原也是法家吗?屈原是法家没错,但屈原的道术来源不一样,楚国的文化在七国中是非常特别的。屈原的道术源于楚国先祖,别是一家。

图片

本期讲法家审美观,我想了很久标题前缀,这个前缀必须源于古典文学名篇,既准确又简洁,一针见血地概括出法家审美观的本质。突然灵光一现,脑子里就闪过了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这一句。就是它,再没有更合适的词来形容法家审美观。“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是形容洛神的素颜已是绝美,不能再化妆。现实生活中很多美女,一般人都是化妆后更好看。素颜美化妆更美,与素颜已经美到不需要化妆是完全不同的。素颜美到不需要化妆与长相美到化妆还破坏了素颜原生态的美更是两码事,层次差别很大。芳泽无加,芳是芳香,泽是光泽,芳与泽是化妆品的代称。由于美人本身已经完美,达到了绝对的和谐,不能再涂脂抹粉,那样反而过度,还不如素颜。所以,化妆打扮是锦上添花,芳泽无加是美玉无瑕。中国人最爱玉,玉温润平和,如君子之德。玉需要装饰吗?

图片

图片

这一千年社会主流用瓷器,前一千年用漆器。不论漆器还是瓷器,都需要装饰、彩绘。那玉器呢?谁会在玉上面描涂花纹?古人认为玉镶金银都不够雅,玉本身的温润明净,也就是玉天生的质感,才是它尊贵的原因。所以质地特别好的美玉,古人一般不会在它上面折腾什么。玉器不添加多余的装饰,也不经常用于装饰别的器物。比如用宝石镶嵌金银什么的,玉就是玉。玉不需要装饰,而漆器、瓷器需要,这就是后者不如玉的原因。

彩绘漆器)▼

图片

 宝石镶金)▼

图片

韩子曰:“凡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凡是需要添加装饰才行的东西,它的本质是不够美的。世人都爱锦上添花,可法家却要反朴归真,追求芳泽无加的高洁境界。

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这句话除了很适合玉以外,还适合汉字书法艺术。外语字母设计的美术字体添加很多图案花纹,可是你见过汉字给它缠一圈花吗?那多么雷人。汉字书法压根就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东西、多余的色彩。只有字本身,笔蘸墨在纸上划过,灵气飘然。上次中国黑专题讲过,书法是最高级的艺术,因为它至简。真的要少看蛮夷的东西,多接触古人的。所以迷信蛮夷的人不仅没文化,更不懂审美。

外语字母美术设计)▼

图片

图片

中国书法)▼

图片

在《韩非子》这部经典里,与“文采”“装饰”有关的现象都是贬义的,君子应该“好质而恶饰”,喜好本质的东西,而厌恶浮华的修饰。持家要勤俭,无用的奢侈品别买;治国要务本,务本就要重农抑商,就要富国强兵,不能使国家富强、使军队战斗力提高的思想理论和行为做法,就必须坚决摒弃。不管这些理论听起来多么天花乱坠、令人迷惑。确定好目标,就坚定执行通向目标的策略,而一切阻碍达成目标的东西,必须一概否决,不可动摇。

图片

韩非子是贵族出身,是韩国君王的儿子,以他贵公子的身份,想要为己谋私是非常便利的,可他却没有这么做,反而对那些损公肥私、生活骄奢淫逸的权贵十分仇恨鄙视。

很多人如果处在较低的阶层,受到上层的剥削压迫,他会恨社会的不公,可一旦他有机缘往上爬,能够享受特权的时候,他又维护这个不公,以当人上人沾沾自喜,著名了网络表情包你背叛了工人阶级就是这意思。所以,一个抱怨社会不公的人未必是真心求公正。

法家则不然,韩非子天生就是贵族,他却不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反而指出权贵世袭对社会资源的垄断给国家造成有害影响,应该让平民百姓能通过战功获得爵位。屈原也是如此。韩非、屈原生来便高人一等,却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捞,这在他们周围的贵族看来就是神经病。这俩神经病自己不捞,还总是给君王上书进谏,不让别人捞,完全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让他们去死,不方便杀人的话,就排挤他们,让他们在朝廷边缘化,在君王面前说他们坏话,使主上疏远他们。

人性都是势利的,权贵之家门庭若市,忠贞爱国而不得用的政治失败者,只能凄凉冷清。世人都爱锦上添花,没几个雪中送炭。“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道义与势利,本就是冰炭不相容。为什么法家圣人放着高高在上的地位、优越享受的生活不过,宁愿被排挤、被打压、被陷害、被暗杀,也要坚持践行法治,为了自己信仰的道,同僚忌恨,君王疏远,亲朋也不理解。

图片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太大。为什么法家圣人要放着世俗观念里的好日子不过,要自取苦寒?因为法家与世俗的审美观不一样。审美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审美价值是生命唯一的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这意思。我根本不以物欲和肉欲的过分满足为美。看看那些权贵的生活吧,“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资货有余。”他们炙手可热、气焰嚣张、盆满钵满,欲壑难填。追求外在的物欲与肉体感官的刺激是永远没有止尽的,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他们穿的衣服是光鲜亮丽的丝绸,上面有繁复精致的图案。世俗之人都以锦绣丝缎为美,可是韩非子却觉得需要装饰的东西都是本性不够美的。他并不喜欢有精美花纹的丝绸衣裳,而是赞同老子的言论:“圣人被褐而怀玉。”褐是粗麻布,圣人穿有钱人瞧不起的褐麻衣服,内在怀有玉一般的品格。褐淳朴,玉通透,褐与玉所代表的美学风格都为法家所认可——淳朴又通透,苦寒且光明。

图片

韩非子特爱光明,他把不受奸臣蒙蔽、坚持正道治理国家的君主称为明君,反之则是暗主。他把法术之士比喻成烛火,能照亮国贼奸党维持的黑暗。

黑暗恐惧光明,黑暗欲吞噬光明,光与暗之间必然战斗不休。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他的眼神必然是浑浊的,他内在的神光必然是黯淡的。那些没有智慧、不懂审美的人,他们内在的灵窍都是暗黑一片,而过分的欲望只会让黑暗更下沉。这是自然规律,不管多有权势的人,只要作恶,身体内部就会出现相对应的黑暗与污秽。久而久之,病邪就控制了人体。举个例子,和珅这个贪官我们都知道。他拼命贪腐,虽然富可敌国,却治不好病,体寒折磨着他。他的身体阴寒到什么程度呢?哪怕是夏天,都感觉寒冷无比,每天都要活剥一条狗皮捆在膝盖上,再烤火,才能稍微舒服暖和点。阳为发散,温暖外界;阴为收敛,积累众多。贪腐敛财、损公利私,不谈道德与否,这行为本身是属于阴性的,长期这样做的人体质就会极度阴寒。我认识的一位官迷也是这样,虽然还年轻,可是一到阴天身体就痛。牠不学传统文化,不明白自己的病其实是邪气,是由于丑恶的行为引起的。阴邪导致体寒,一遇阴天就受不了。像和珅这样的太阴之人,灵魂在黑暗中,虽然极度痛苦,却依然沉沦,不可自拔。所以,为了健康,为了美,从功利性的角度也不能作恶,见利忘义之事,不可为。

图片

如果说韩非执着于光明,屈原则对芳香情有独钟。屈原开辟了古典文学“香草美人”的审美传统。屈原喜爱有香气的植物,并认为君子应该效法它们。他写了很多草木,但他的审美标准不在色而在气,仅仅外表美丽的东西,是不入屈原法眼的,只有香气,才能得到他的认可。草木的芳香,与玉石的通透、烛火的光明一样,都是本质的美好,不可添加装饰,是实而不华的存在。屈原从来不赞美花草的姿色,只称颂香气,由此可见法家极注重本质,而不屑浮华。

图片

屈原特别爱美,他认为君子应该内外兼修,让芳香高洁的美好之物充满自己的身心。他爱美衣。世俗之人讲究穿着,不外乎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可屈原笔下的美人并不衣着华贵。“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把江离与白芷制成披帛,将泽兰编成配饰挂身上。江离就是芎䓖,楚辞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香草,现在也是常见中药。同为法家的魏武帝曹操也喜欢随身携带江离。白芷别名芳香,道家认为白芷的香气能辟邪,是鬼魅最厌恶的气味。秋兰是泽兰,《楚辞》里的“兰”有泽兰、兰花、木兰多种,共同点是都具备高洁的香气。兰是屈原的最爱。儒家也推崇兰,兰是君子。

江离)▼

图片

白芷)▼

图片

秋兰)▼

图片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芰是菱角,以菱角为原材料做上衣,采集芙蓉做下裙。花怎么做衣服?千万不要以为这里只是文学表达。屈原是真的用这些芳香草木做服饰的,只不过他的方法失传了。以他对芳香的迷恋,对美的执着追求,他一定会想办法把香气穿在身上。不要低估古圣先贤的智慧。

古人有佩戴香囊的习惯。楚辞文本的整理者、西汉文学家王逸说:“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屈原既配芳草又配玉。他最喜欢佩戴兰草。

美好的香气不但要穿在身上,还要吃进肚子里。长期如此,身体自然芳香,邪气不能干扰。中医理论:香能辟邪。修仙也有服食的传统。屈原特别喜爱服食香草香木。“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清晨从白玉兰花上坠下的露水被他收集起来经常饮用,菊花瓣也是他爱的美食。“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古人祭神都用自己心中最好的东西做祭品。祭祀楚国最高神东皇太一时,以蕙草包肉,垫在兰叶上,用肉桂和花椒酿制美酒。

木兰)▼

图片

)▼

图片

)▼

图片

香汤沐浴、洁净身心,也是日常生活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以兰草和白芷煮水沐浴,穿上新衣,衣上佩戴杜若。

住的房屋也要香。桂木做房梁,白玉兰木做屋椽,紫玉兰木做门楣,白芷填充卧房,菖蒲装点墙壁,紫草铺院子,花椒种厅堂,薜荔做床帐,荷叶代替屋顶的瓦片,用杜蘅把它们缠绕起来。

楚国多水,出行离不开船。屈原的船都是用白玉兰木所制,留下“木兰舟”的典故。

辛夷)▼

图片

薜荔)▼

图片

杜蘅)▼

图片

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百草就是多种芳草,将它们汇集起来,合香,以众多香气充实庭院,把鲜花摆在门两旁的走道。屈原真的很像童话故事里的仙女。

总之,屈原爱香成痴,他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芳香,我相信他就是花仙子。民间信仰十二月花神,有一种版本,屈原是正月兰花神。

图片

他真的是香为魂、玉为骨,他是芳心国师。可惜楚国君臣都太恶臭了。屈原的同道、楚辞的作者之一、仙人东方朔也写道:“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美人把蕙草和白芷连起来编成佩饰,这是何等美好,可惜经过恶臭的鲍鱼摊子就无奈地被淹没了芬芳。

悲剧不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吗?明与暗、香与臭本就是水火不容。如果光明被黑暗吞噬,芳香被浊臭污染,就是导向死亡的病态。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重农抑商,对内削弱旧贵族特权,对外以战争兼并天下。屈原把他的政治理想称为“美政”,可见屈原完全是在审美的角度观察世界的。可惜美政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私心,楚国的庙堂上就实现了逆淘汰。阴暗恶臭赶走了光明和芳香。

图片

法家作为一个宗派,祂的修行方法和道家有许多相通之处。法家其实来源于道家,法家其实就是道门的一派,就是黄老。当然,不管哪一个道派,都非常忌讳臭气秽气,所以要经常服食香草,佩戴香草,香汤沐浴,以免邪气侵犯。古人认为神灵都有光,人体内在的精神灵气亦然,那些邪恶和愚昧的人,他们自身的神光处于暗昧状态,所以思想行为就不合道德。

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一朵花,一朵香魂,芳香与光泽杂糅,高洁的本性永不亏缺,不像天上的月亮,明了还暗。除了守住本性的美好以外,再不需要任何多余的浮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就是法家审美观的精髓。

图片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